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拓展让语文教学得到升华

【作者】 杨兴元

【机构】 四川省仪陇县柴井乡八一希望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拓展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方法、技能和思想等方面实现迁移拓展,还能让语文教学得到升华,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拓展 应用 升华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注重语文课堂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让学生得到拓展训练,包括知识、方法、技能和思想上迁移拓展,从而使作为例子的教材得到升华,语文教学在更高更宽层面上得到进一步整合。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有效拓展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效拓展教学是语文新课改的需要
  拓展教学,又称迁移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延伸、超越课本知识进行学习,以拓宽视野,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的教学迁移。简言之,就是语文由课外向课外的延伸迁移。这种拓展策略,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教师不仅打破了教材观、课堂观,积极引进了更丰富、更鲜活、更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课程资源。而且,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与生活相整合的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素养。我们知道,拓展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以此实现语文走近其他学科,走进生活,从而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局面,让学生更乐于语文学习。 
  二、实现有效拓展的实践教学策略
  要使拓展的方式、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认知上、方法上、技能上和观念上的有效拓展,我们就必须创新策略,运用多种加以进行,才能使之更好地达到“有效”。因为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只有重视了,有方法策略了,那拓展才能有效。
  (一)填补空白法。这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因为“补白”不仅能让课文内容得到拓展,还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应用课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想象,纵向延伸,填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完《最后一课》之后,我布置了题目《放学路上》,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规律及人物特征进行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小弗朗士走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普鲁士军队,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学生写小弗朗士在路上遇到镇上反侵略的游行队伍,深受感染,也加入到队伍当中……学生在合情合理的“续编”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比较异同法。所谓比较异同法,就是将文本内容中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细化,一是同一主题,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以提供其另一首诗《乡愁四韵》,引导学生比较相同主题的不同写法,从而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二是同一作家,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将鲁迅的《自题小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弃医从文”这一爱国思想的发展情况。除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同一人物,不同文本之间比较,同一话题不同文本之间比较等。
  (三)评说思想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就象常言所说,“百个读者就有百个哈姆雷特”。由于他们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不一样,所获得的阅读体验也不相同。因此,新课标对此要求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传统教学方法对课文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形成思维定势,贴上固定的标签。比如人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的评价,历来一个“鄙”字了事,但他并非一无是处,他反抗侵略、虚心纳谏、主动让权、不耻下问,这些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对于名篇中的人物或思想,评论家往往有一些精辟的论断,可以介绍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四)出谋划策法。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经历。教师可以让学生替作品中的人物想办法、出主意,让学生轻松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摆脱困境,走出人生的漩涡。如《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听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拍掌欢呼,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请同学们为鲁迅先生献计献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尴尬事情的发生。通过出谋划策,直面课文,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五)反弹琵琶法。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鼓励学生发表另类观点,这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处境有不同感受,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带来的积极意义。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地位低微、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有没有闪光之处,值得人们同情的地方?问题一出,犹如掷石于静湖之中,顿时激起阵阵涟漪,学生们就会得出范进有毅力、有决心、执着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等答案。但这儿,我们要注意,要紧紧围绕教材注重学生价值导向,不能让语文为了拓展而使我们情感走偏了。
  (六)串联珍珠法。阅读教学中把相同或相似的人、事、物、景、情、理集中在一块,在整合中提高学生积累和感悟能力。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课外拓展比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教苏轼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读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词作,感悟封建社会文人政治失意,命运悲惨,但乃不失旷达乐观的情怀。这种由某一方面知识为出发点进行的横向拓展,能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当然,要实现有效拓展的实践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如艺术感染法、自陈心曲法、学科渗透法等等,这儿我们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有效拓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应用这种策略,只要科学合理,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还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积极应用拓展策略,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邴雪艳,初中语文课后有效拓展策略研究[J].金色年华,2012年。
  [2]薛武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策略刍议[J].新课程,2016年。
  [3]董晓玲,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例析[J].考试周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