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化学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

【作者】 王 霞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方水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现代教育中的美育现状。
  提及美育,人们会误解为这只是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任务,这种把美育当作艺术教育的同义词是片面的。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只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美育一直是比较薄弱且深受忽视的环节,致使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审美残缺,如教育目的中美育目的模糊;教学目标体系中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审美能力目标;多数学科教学内容的审美贫乏或缺乏深入挖掘;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设计、艺术化水平较低等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量倡导,虽已有不少学校在教育中实施了美育,但普遍看来,多数学校教育把美育仅仅当作了艺术特长或技能技术教育来施行,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违背了美育自身的规律和宗旨,所以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美育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学生,其首要的任务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即激发情感。因此,美育心理过程首先是一个激发、唤起情感的过程,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并贯串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
  二、化学中的美育。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人认为它是枯燥乏味的,更难谈起美的存在。但是,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或人文学科中,同样也存在于化学这样的自然学科中。自然美是化学美的基础,化学知识来自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蕴藏着美,化学自然美和科学美,通过教师的教言、教态、情感、板书,加上中外化学家们的理想、毅力和智慧,构成了堪称世界之最的多彩的美。
  不少化学变化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现象奇特,它们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据有关方面统计,仅直接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化工产品,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种问世。
  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就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而言,我国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对知识文化的学习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教师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场地,在此,尽管每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能力,提高基本素养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掌握好课堂教学方法,将十分有益于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2、化学语言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化学用语是通用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用语,具有简明、易懂、含义丰富的特点。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美是化学美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例如:除了我们最常见的表示化学物质的化学式之外,还有算式、电荷符号(+、-、=)等,状态符号(↑、↓、s、g、l),效应符号(△H)等。用这些简单的符号就可以把物质的结构、变化、合成形象地进行表达。
  化学语言是人们理解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最现实、最贴切、最简练、最丰富的符号系统,而且它具有国际范围内的规定性和约定性,是世界通用的符号。比如“H”,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化学家,都能知道它表示的是氢元素,在此认识上并无国界之分。
  因此,化学语言美的教育,可以给予学生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3、化学变化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世界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而正是有了化学变化,才有了化学美。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各种状态、颜色、声响、气味,令人应接不暇,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变化美。
  看看我们的化学反应:银白色的镁条会变成白色粉末状的氧化镁;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可以变成红色的铜;溶液中会结晶出蓝宝石般温柔淡雅的硫酸铜晶体、水晶似的璀璨夺目的明矾晶体、碧玉一样晶莹剔透的绿矾晶体;溶液中会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红棕色的氢氧化铁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酯类化合物中有带有梨香味的乙酸乙酯,带有香蕉香味的异戊酸异酯……这些化学反应的变化美,无不令人心中洋溢着美好的情感。
  4、化学实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化学原理和现象都能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所以,每一个章节都应尽可能地安排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美,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五颜六色的溶液,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实验装置的整洁有序无处不体现着自然美;对实验现象、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归纳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无不渗透着科学美。
  5、追求教学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艺术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是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技艺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学艺术融入施教者对人生的体验、情感、创造等,因而是对艺术技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教师如若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将教学关系转化成一种审美关系,即可使活动其间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6、注重教师的形象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对话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喜欢某一任课老师,那么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也会相对较好。这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倾向不可否认。教学中,教师会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为学生注目的中心,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视的目光。
  衣着服饰的整洁大方是教师应具备的外在形象美,也是最基本的使学生产生愉悦情感的条件。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姿态、表情等所表现出的美的形象更为重要。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从外在形象到内在修养都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当两者结合时,其审美感染力是直接而持久的,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去认识美、追求美。
  7、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化学教学中合理、形象、生动的音像媒体的使用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教学也因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原子模型、晶体结构、分子、离子、电子运动状态等,过去都是靠教师去讲授这些抽象的内容,学生觉得难学难懂。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制成课件,让这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美的、直观的感受。例如,在“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制作醇催化氧化时的反应历程的课件,可使学生在欣赏化学微观世界粒子活动情况的同时又获得了知识,学生激情高涨,迅速进入化学审美天地。
  现代教学媒体能将声、形、色、光等的不同变化恰当地配合,它具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是对教学审美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不应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教会学生机械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所教授的是化学这样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中蕴藏着很多丰富的美的元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倍受感染,还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获取学科文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激励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总之,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揭示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美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