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凤台引得凤凰来 同课异构竞风流——记一次“同课异构”后的观感及教学反思

【作者】 李开奎

【机构】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就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让自己在学习中去粗取精、取长补短,受到砥砺和启发。我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和严谨的课堂操控能力,努力做到几个方面,让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走得更坚实。
  关键词:知识储备 文本解读 课堂组织 点拨引导 拓展延伸
  “同课异构”这个形如成语的词语于我而言是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刚参加工作是在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在哪所学校,老师就是一个彻底的“教书匠”,只是单纯的教书绝少进行教研,所以那时都没听过同课异构这个提法,也从没进行过同课异构活动,后来到武威七中工作,教科研处安排同课异构活动方才知晓。随着自己也承担过几次同课异构,也便对同课异构有了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同课异构的意义。王汉澜先生在其著述《教育学》中提出: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上可见,“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堂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课例教研活动。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前段时间正好本人参加了学校高二文综学科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任课教师刘老师和苗老师,均以世界区域地理中的《南美洲》一课,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教学中,他们以严谨的课堂结构组织,衔接自然的环节过渡,流畅精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学生临场出彩的自我感悟,使整堂课显示出了各自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十足的教师风采,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们同样呈现出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但两人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刘老师在讲解《南美洲》时,除了用课前精心准备的地图,还以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为切入口,进行了完全个性化的解读,以其特有的精准、流畅的地理化语言,带着学生走进了《南美洲》。没让学生做过多的拓展引申,而是引导着学生借助区域地理一般方式去感知去品悟,从朦胧中走向清晰,完全展现出教师教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召力,回归到了区域地理本位中,将个人感受置于对地理知识的解读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触了如何解读区域地理的方法,感受了地理学习非凡的魅力。
  相比来说,苗老师的课堂环节设计的就较为多样了。只是导入就有播放巴西奥运会会歌和《桑巴舞》欣赏,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受。对内容的理解,也是未做过多的要求和分析,而是以学案给学生导向。之后将内容解读部分分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三个环节分步进行,使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感知,再加顺势的总结,学生对《南美洲》主要知识的把握自然地生成,并能就某点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由巴西的气候想到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领悟,同时,聚焦难点,无形中简化了学习区域地理的繁杂过程。本节课,教师也是无形地给学生传授了学习区域地理“三步走”策略,想必学生也是从中获益匪浅的。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我在之后的反思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浅显的总结,并翻阅相关文献又做了补充完善。我认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和严谨的课堂操控能力,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的知识储备
  刘老师在课堂中详细讲述了巴西东南部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感知程度。苗老师在课堂中引用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信手拈来,使环节更简捷,也使讲解锦上添花、收到奇效。
  从课程目标来看,“知识和能力”是新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又是极为丰富多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地理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按照学生的要求对有限的教材内容拓展或浓缩,达到既开阔视野又抓住重点的目的。这样的地理教师就会使学生感到他们的地理老师是位知识博精,才华出众的学者,自然而然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它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信息。“腹有诗书气自华”,充备的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情操,增加教师的气质和风度的前提。
  二、充分的文本解读
  两位老师的课都没有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他们对区域地理知识大胆取舍,让学生去自主生成多样化的个性化解读,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之美,克服地理“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
  地理教学要直面文本,直面具体知识,直面准确地理语言,实现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和相通,进而让学生乐学地理、会学地理、善学地理。并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三、合理的课堂组织
  两位老师均将课堂环节自然地分解为几个板块,使课堂结构更显严谨,更易于教师把握,也更便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解读模式,讲析结合、张弛有度,足显纯熟的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适时的点拨引导
  两位老师,面对知识点琐碎的区域地理,都有意化繁为简,给学生心理构建了心理预设和学习预期,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有效地避免了盲目化的倾向。同时,再将区域学习的方式贯穿到讲解中,在最大限度上,启发学生来理解知识,减少分析时的障碍,降低分析时的阻力。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指引导、启发。适时的点拨引导,是一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五、精巧的拓展延伸
  两位老师在完成主干知识分析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请结合《南美洲》,完成一些基础或拔高性的题目,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积极思考踊跃作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努力实现了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性教育的目标。
  “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课堂中,我们是否给了学生太多这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主编:王道俊、王汉澜)
  2.《中小学教研教改理论与实践》(主编:朱福春、郝峰)
  3.《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选自《教育学文摘》2016年第2期,作者:李开奎)
  4.《发挥文本解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选自《中国论文网》)
  5.谭老师地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