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王浩然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木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已经不能单以说教为手段,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应该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浓厚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应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让电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教育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品德与社会》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品德与社会》的道理,自古以来我国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因为历史的发展反映出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又显示出它的复杂和曲折性,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开展社会调查,开展访问当地的革命老人,了解一些家乡人民的革命的斗争事迹,编成故事讲述。还通过活动课召开班会,提出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概括,启发学生动脑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政治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浅析不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或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新课程革新后的品德与社会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实践和演示,从中体会和理解。丰富课外活动便是其中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为了给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大胆革新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就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激发其极大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思维,激励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成就人生事业和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应该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浓厚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讨论会中,设立“新创造”等栏目,学生创造性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应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让电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教育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品德与社会》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品德与社会》的道理,自古以来我国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因为历史的发展反映出人类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又显示出它的复杂和曲折性,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开展社会调查,开展访问当地的革命老人,了解一些家乡人民的革命的斗争事迹,编成故事讲述。还通过活动课召开班会,提出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概括,启发学生动脑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事政治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科技现象,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学生观察、浅析不足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都有重要意义。时政教育可采取不同的策略,或利用课堂进行新闻报道,或在课外举行新闻讲座,或组织时政兴趣小组等,对一些重大时事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讲解,学生豁然开朗,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活学活用。新课程革新后的品德与社会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接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优势,利用各种条件让学生实践和演示,从中体会和理解。丰富课外活动便是其中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提问题扩展思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和探究氛围,创设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是营造可教学时刻的重要方面和环节。真实而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滋生探究欲望。
为了给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教学上的经验和教训,大胆革新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就一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激发其极大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思维,激励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将来成就人生事业和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