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作者】 唐 甫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普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自主性;培养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反反复复读书的“繁荣景象”。但在这种景象背后,我们也明显地意识离开了权力控制下的课堂交流。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投入,是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两点:一是尊重学生,民主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达到目标,而不是直接告诉或教师说了算。为此,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敢说心里话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采用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伙伴学习、独立学习等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组织方式,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获得训练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质量。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质疑问难十分必要。熊建峰老师把质疑的方法概括为找题眼、抓文眼、找依据、辨差异、揭予盾、比优劣六种,可以学习借鉴。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在学生敢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感知事物的局限,语文学习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挠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崔峦曾经指出:“使人人都能够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这可以说和质疑问难殊途同归,它们都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新大纲“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真可谓真知灼见,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交流讨论需要充裕的时间,其形式可以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充当“主导”的角色,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摆问题、谈看法,置悬念、巧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交流讨论不断向纵深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即使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的有效载体,也是形成波澜迭起的氛围、争先恐后的发言的有效手段,更是追求无师自通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读书和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姐妹。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入情入境,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这是熟读精思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新大纲把“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作为重点提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入到具体的语文情境中去读读、想想、体验、感悟。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所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在这方面,要坚决反对两种装点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一是只给稍纵即逝的时间,就指名道姓地进行交流;二是浅尝辄止的疑问,不假思索就能找到现成答案。这些做法,既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要须坚决予以摒弃。
  课堂上注重积累,少一点对语文知识的灌输。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下转第23页)(上接49页)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E32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
  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毫无疑问,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对象便是“触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例如,阅读教学中,多采用“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把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画下来”等方式,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这就是说,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还是重点放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我们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母语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主动感知、整体领悟阅读材料,不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来强硬地替代学生对这是教学根本课文的整体感悟,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
  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搔头摸耳,举笔维艰。这是我们长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的缘故,其实,它并不是最好的训练形式。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说:“日记札记,有内容重资源,比之堂上限时作文,偏重语文形式之准确无误者,当然益处更多,效用更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课余时间,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
  我们让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参与训练时间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实效。留足了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应用语言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