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诵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贺永广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杨家岩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视教师精彩的讲解,或组织眼花缭乱的学习活动,好像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变换几个招式就显得单调,更显示不出教师的教学水平。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往往还得用大量的作业来反复训练。这种反复训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乏味,越来越害怕学习语文。结果小学读完了,中学读完了,学生还讲不出几句流利的话语,写不出几篇像样的文章,更可怕的是对精美的名家名作、旷世名著毫无兴趣。喜欢阅读的人愈来愈少,玩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愈来愈多,这不能不说学生已经严重损伤了“阅读的胃”。
“诵读”是中国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有些人一听说古老就很拒绝,因为他不是创新的教学方式。几千年来,诵读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大法。就跟几千年来人们吃猪肉一样,我们现在还吃猪肉,螃蟹可以吃,但并不占生活的主流。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1—4年级都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教师教。他一个人同时教两个年级,给我们上一会儿课,就得给右边上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上课。老师会教我们读,然后他给旁边的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时间自己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每篇课文都会背了。走在放学的路上,我们会边走边背,完全不是老师要我们背,而是背着好玩儿,以致于30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背诵那个时候读的课文。后来,我们到别的学校读书,老师都说我们读得好,给其他同学范读。语文考试就跟做作业一个样,不懂得什么叫复习预习,反正都是90分以上。写作文也跟写课文一样,要连贯,要上气接着下气,哪怕是编故事,也要编得圆泛。到了初中,老师会讲很多很多关于段落中心思想的归纳方法,其实也没听懂,就干脆自己小声地读,读着读着,课文感觉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想读,比如《沁园春雪》《松树的风格》,比如《核舟记》《桃花源记》。根本就没有考虑作者的意图,只是感觉《雪》,读起来很过瘾,《松树的风格》就想做松树那样的人,而《核舟记》《口技》只是感觉太神奇了。这种趣味一直陪伴我读完初中,我都感觉语文课很有意思,虽然那时也要考阅读,但都很轻松。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更加坚信“诵读”就是最完美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是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语言的感知能力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表达意思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体验到作者或者课文中的人物、事物的情绪、情节,是对诵读者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慢慢滋养。长期反复实践或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阅读者看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多层次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作者或者人物、事情的理解。读得多了,读完上句就知道下句,就会知道作者或文章的情感价值取向。就不会有拿着文字材料看半天,也没有入眼入心的情况发生。
二、“诵读”是培养领悟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诵读能让作者的心声和他所描述的情景在诵读者头脑中再现,可以把丰富的形象从文字层面转化为诵读者头脑中的影象,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学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体验到了人之美、情之美、物之美、事之美。加之老师不多的引导,学生定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比如《桂林山水》、《长相思》这些课文都需要在诵读中才能感悟到山美、水美、情美。不知道你是否留意,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练习第一题都是“读”课文,或诵读、或默读、或朗读、或背背。这就说明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诵读”是培养学生写作的不二大法
“诵读”不仅要读教材、也要读经典美文。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历代名家都强调读的重要性,有人问欧阳询为什么文章写得那么好呀?他说“唯多读而勤之,自工。”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写作的秘诀时,也说“多读、多看而已。”学生读得多、读得顺,优美的文章就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能力也悄然形成。学生自然会用笔讲清一件事、一个人,而且不会出现表达不完整、表达错误的现象。所以,与其教授作文大法,不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
“诵读”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完成。下课了、回家了,让学生大声诵读可能就不太现实。只有在课堂上经常诵读,学生才会有诵读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呢?一是要教师做足功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成为必备功课,课前大声朗读,找准轻重缓急、音准字圆。二是课堂要做好示范。朗读示范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最佳或者说唯一选择。现在有很多朗读都是用电子产品来代替老师范读,渐渐的老师都不会读了,不敢读了。其实,哪怕你就用很浓的方言去读,如读得情真意切、读得沉醉其间,学生都会感觉到文章的美好。相反,电子产品方便了,但毫无影响力,更缺乏情感交流。我上初三时有一位绵阳三台县的老师方音浓重,他不用普通话,就用三台口音朗读,读得我们觉得那些课文真的是太美、太好,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读,于是,他醉了,我们也醉了。三是变换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诵读。包括自读、互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不要责备声音大的同学,其实他不是想捣乱,他是想向你展示他读得多么好。不要去强调纪律,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被文中的情景所感染,兴奋无比,你的一声吼,可能会使整个课堂营造的情绪立即萎缩,不是有可能,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曾经有人说“学生是来读书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就是他们读书的最主要的方式。“诵读”不仅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你曾经也上过学,老师给你讲的何止“千言万语”,但“诵读”绝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坚持学生课堂上放声“诵读”,让学生终生受益。
“诵读”是中国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有些人一听说古老就很拒绝,因为他不是创新的教学方式。几千年来,诵读都是最基本的教学大法。就跟几千年来人们吃猪肉一样,我们现在还吃猪肉,螃蟹可以吃,但并不占生活的主流。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1—4年级都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教师教。他一个人同时教两个年级,给我们上一会儿课,就得给右边上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们上课。老师会教我们读,然后他给旁边的年级上课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时间自己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每篇课文都会背了。走在放学的路上,我们会边走边背,完全不是老师要我们背,而是背着好玩儿,以致于30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背诵那个时候读的课文。后来,我们到别的学校读书,老师都说我们读得好,给其他同学范读。语文考试就跟做作业一个样,不懂得什么叫复习预习,反正都是90分以上。写作文也跟写课文一样,要连贯,要上气接着下气,哪怕是编故事,也要编得圆泛。到了初中,老师会讲很多很多关于段落中心思想的归纳方法,其实也没听懂,就干脆自己小声地读,读着读着,课文感觉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想读,比如《沁园春雪》《松树的风格》,比如《核舟记》《桃花源记》。根本就没有考虑作者的意图,只是感觉《雪》,读起来很过瘾,《松树的风格》就想做松树那样的人,而《核舟记》《口技》只是感觉太神奇了。这种趣味一直陪伴我读完初中,我都感觉语文课很有意思,虽然那时也要考阅读,但都很轻松。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更加坚信“诵读”就是最完美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是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语言的感知能力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表达意思的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体验到作者或者课文中的人物、事物的情绪、情节,是对诵读者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慢慢滋养。长期反复实践或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阅读者看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多层次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作者或者人物、事情的理解。读得多了,读完上句就知道下句,就会知道作者或文章的情感价值取向。就不会有拿着文字材料看半天,也没有入眼入心的情况发生。
二、“诵读”是培养领悟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进课文。诵读能让作者的心声和他所描述的情景在诵读者头脑中再现,可以把丰富的形象从文字层面转化为诵读者头脑中的影象,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学生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体验到了人之美、情之美、物之美、事之美。加之老师不多的引导,学生定会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比如《桂林山水》、《长相思》这些课文都需要在诵读中才能感悟到山美、水美、情美。不知道你是否留意,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练习第一题都是“读”课文,或诵读、或默读、或朗读、或背背。这就说明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诵读”是培养学生写作的不二大法
“诵读”不仅要读教材、也要读经典美文。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历代名家都强调读的重要性,有人问欧阳询为什么文章写得那么好呀?他说“唯多读而勤之,自工。”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写作的秘诀时,也说“多读、多看而已。”学生读得多、读得顺,优美的文章就印在了学生的心里,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能力也悄然形成。学生自然会用笔讲清一件事、一个人,而且不会出现表达不完整、表达错误的现象。所以,与其教授作文大法,不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
“诵读”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上完成。下课了、回家了,让学生大声诵读可能就不太现实。只有在课堂上经常诵读,学生才会有诵读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呢?一是要教师做足功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成为必备功课,课前大声朗读,找准轻重缓急、音准字圆。二是课堂要做好示范。朗读示范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诵读兴趣的最佳或者说唯一选择。现在有很多朗读都是用电子产品来代替老师范读,渐渐的老师都不会读了,不敢读了。其实,哪怕你就用很浓的方言去读,如读得情真意切、读得沉醉其间,学生都会感觉到文章的美好。相反,电子产品方便了,但毫无影响力,更缺乏情感交流。我上初三时有一位绵阳三台县的老师方音浓重,他不用普通话,就用三台口音朗读,读得我们觉得那些课文真的是太美、太好,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读,于是,他醉了,我们也醉了。三是变换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诵读。包括自读、互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不要责备声音大的同学,其实他不是想捣乱,他是想向你展示他读得多么好。不要去强调纪律,其实这个时候是学生被文中的情景所感染,兴奋无比,你的一声吼,可能会使整个课堂营造的情绪立即萎缩,不是有可能,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曾经有人说“学生是来读书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就是他们读书的最主要的方式。“诵读”不仅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你曾经也上过学,老师给你讲的何止“千言万语”,但“诵读”绝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和最有效的方式,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坚持学生课堂上放声“诵读”,让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