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朱 沙
【机构】 通江县太平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出具体、形象、直观而丰富的视觉效果,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多彩课堂;运用策略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座桥梁。在新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呢?
一、优化教学导入,启迪学生思维 1.激疑导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讲新课,效果很好。
2.悬念导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学“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学生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二、用形象直观课件,化解教学难点
课堂的时间有限,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能否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化难为易,使之成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旋转和平移》一课中“数物体平移的距离”是难点。数一个图形平移几格,学生很难想到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为了攻克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利用教科书中的方格线和房子这一素材制成课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一间小房子,前檐停着一只红鸟(红点闪烁),后檐停着一只蓝鸟(蓝点闪烁)。显示小房子向右平移,点击课件发出杂乱的鸟叫声。“两只鸟在争吵什么呢?大家快来听一听。”红鸟说:“我停在房子前檐,我经过的路长一些”,蓝鸟说:“不对、不对,我停在房子的后檐,我经过的路长一些。”“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到底谁经过的路更长一些呢?”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对话,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小房子的平移顺利地引向点的移动。在学生探索后,用课件进行验证:分别显示红点、蓝点一格一格向右移动,将点移动的过程和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小鸟停在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将观察的视角向纵深方向延展。课件再分别显示表示小鸟停在房顶、烟囱、窗户上的点一格一格移动的过程,看到小鸟停在房子的哪个位置都移动了相应的格数。从而得到结论。这样,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需求出发,通过动态的演示,化快为慢、化虚为实,把平移距离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现媒体辅助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以及学生对枯燥的概念、运算及推理等感到虽索然无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便于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了学习的重点、难点。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创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对新事物有天上生的亲切感。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各种图形,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了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重点难点,凸显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多彩课堂;运用策略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座桥梁。在新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呢?
一、优化教学导入,启迪学生思维 1.激疑导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比较激疑,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讲新课,效果很好。
2.悬念导入: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学“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学生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二、用形象直观课件,化解教学难点
课堂的时间有限,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能否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化难为易,使之成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旋转和平移》一课中“数物体平移的距离”是难点。数一个图形平移几格,学生很难想到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为了攻克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利用教科书中的方格线和房子这一素材制成课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一间小房子,前檐停着一只红鸟(红点闪烁),后檐停着一只蓝鸟(蓝点闪烁)。显示小房子向右平移,点击课件发出杂乱的鸟叫声。“两只鸟在争吵什么呢?大家快来听一听。”红鸟说:“我停在房子前檐,我经过的路长一些”,蓝鸟说:“不对、不对,我停在房子的后檐,我经过的路长一些。”“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到底谁经过的路更长一些呢?”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对话,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小房子的平移顺利地引向点的移动。在学生探索后,用课件进行验证:分别显示红点、蓝点一格一格向右移动,将点移动的过程和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小鸟停在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将观察的视角向纵深方向延展。课件再分别显示表示小鸟停在房顶、烟囱、窗户上的点一格一格移动的过程,看到小鸟停在房子的哪个位置都移动了相应的格数。从而得到结论。这样,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需求出发,通过动态的演示,化快为慢、化虚为实,把平移距离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现媒体辅助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以及学生对枯燥的概念、运算及推理等感到虽索然无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便于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了学习的重点、难点。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创设趣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对新事物有天上生的亲切感。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各种图形,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了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重点难点,凸显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