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技巧
【作者】 申碧朝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的一步。巧妙的导入,会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精彩的导入,会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技巧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在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关联性和递进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更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兴趣导入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小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成分和某种趣味性。”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语文导读教师应以充实的感情,动人的语言,恰当的姿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片断入题,用娱乐游戏开头,用猜谜活动开篇,用小表演引入等,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音乐导入法。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促以使一个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音乐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一曲紧扣教材的优美旋律,能迅速唤起儿童心理上、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求知欲望。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富有的心灵。用音乐歌曲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做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故事导入法。上课时,老师绘声绘色的讲一个故事,让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如我教授《称象》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又大又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大臣们有的说造一杆大秤,有的说将大象切成块块称……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6岁的小孩,他说:“我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小孩是谁?他有什么好办法?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读读就知道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抓住时机揭示课题,能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巧用游戏,愉快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能够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高潮,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世界中,一个好的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像被打开的魔盒,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景象。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是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有的老师在教读生字时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式,有的在关于写作技巧时采用组词串句的游戏方式,还有的在一些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时采用表演的方式等。游戏导入符合孩子们的审美经验,符合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渴望,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学不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种乐趣。我想,这也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吧。
巧设谜语,激活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爱追根求源,好奇心强。一上课就给他们展示谜语,巧设悬念引起其注意,使其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和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拓展了思维跨度,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再者谜语内容简单,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都十分喜欢。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入手,先出示了一则谜语: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学生猜谜语的兴致很高,一下子点燃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然后提示:花生又叫落花生,从谜语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花落结果”。接着我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好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后,我话锋一转,引出父亲的话,用父亲这句饱含哲理的话语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兴趣。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既增加了课堂上生活的气息,又巧妙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易于为学生接受。
启发式导入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智育工作要改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贯彻好这一决定,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顺利地发展。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启发性开篇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画面,评价文中的一个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认知冲突,牵引学生主动去求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纠正思路;也可以叙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带到再造的情境之中。
以上是我教学这么多年来的一点拙见。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技巧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在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关联性和递进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更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兴趣导入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指出:“小学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成分和某种趣味性。”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语文导读教师应以充实的感情,动人的语言,恰当的姿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片断入题,用娱乐游戏开头,用猜谜活动开篇,用小表演引入等,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音乐导入法。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促以使一个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音乐具有强烈的刺激力和影响力,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一曲紧扣教材的优美旋律,能迅速唤起儿童心理上、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求知欲望。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音乐能打动所有真诚而富有的心灵。用音乐歌曲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所描绘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课前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荡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做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故事导入法。上课时,老师绘声绘色的讲一个故事,让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如我教授《称象》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又大又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大臣们有的说造一杆大秤,有的说将大象切成块块称……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6岁的小孩,他说:“我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小孩是谁?他有什么好办法?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读读就知道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抓住时机揭示课题,能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巧用游戏,愉快学习。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因此,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能够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高潮,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世界中,一个好的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像被打开的魔盒,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景象。当然,课堂中的游戏是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有的老师在教读生字时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式,有的在关于写作技巧时采用组词串句的游戏方式,还有的在一些容易出错的标点符号时采用表演的方式等。游戏导入符合孩子们的审美经验,符合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渴望,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学不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种乐趣。我想,这也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吧。
巧设谜语,激活思维。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爱追根求源,好奇心强。一上课就给他们展示谜语,巧设悬念引起其注意,使其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和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拓展了思维跨度,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这一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再者谜语内容简单,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都十分喜欢。例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入手,先出示了一则谜语: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学生猜谜语的兴致很高,一下子点燃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然后提示:花生又叫落花生,从谜语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特点“花落结果”。接着我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好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后,我话锋一转,引出父亲的话,用父亲这句饱含哲理的话语引出课题,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强烈兴趣。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既增加了课堂上生活的气息,又巧妙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易于为学生接受。
启发式导入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说:“智育工作要改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贯彻好这一决定,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顺利地发展。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启发性开篇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画面,评价文中的一个片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认知冲突,牵引学生主动去求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纠正思路;也可以叙述一段引人入胜的情节,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带到再造的情境之中。
以上是我教学这么多年来的一点拙见。当然,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端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