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教会学生运用阅读方法群文阅读
【作者】 谢长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进而提升阅读品质,已经刻不容缓。群文阅读就是以教材为基点,让学生依托教材、立足课堂,掌握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向课外阅读过渡,从而走出语文课本,在广博的阅读中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质。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 精读法
【案例】《草原》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为精读法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学生默读课文时,勾画出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从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感受到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让学生放声朗读,展开想象,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浪花;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白云;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翠色欲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孩子们通过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草原那独特的自然风光。
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草原秀美的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细细品味,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在想象中让自己身临其境,和蒙古族人民联欢,进而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 自悟法
【案例】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能激起心中的波澜的词句和细节,并谈感受。
学生甲:我感受到对敌人深深的恨。
学生乙:激起了我对英雄的崇敬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
学生丙:我感受到五位壮士齐心协力,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
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了共鸣。
* 略读法
【案例】对于那些时尚的、受到孩子热捧的读物,如漫画系列、悬幻小说等,我们不能一概拒绝,而是教学生用跳读或者略读的方法,那样既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也不用耽误太多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独立运用阅读方法群文阅读
* 精读法
【案例】在学了“人物细节描写一组”后,孩子们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运用精读法中的“品细节,抓特点”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性格特点作了深度剖析,使得人物形象鲜明高大。读书成果分享课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手抄小报、展示了自己写的读书感想《我心中的理想学校》,还展示了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绘成的图画。
【案例】孩子们一段时间很喜欢读《夏洛的网》,连班上最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借过来看得津津有味。为了了解孩子们群文阅读的效果怎么样?我让他们用笔向老师汇报读书成果或者经历。孩子们积极行动,两天后,有的拿着读书笔记给我看,有的拿着阅读绘本给我瞧,有的念着读后感想给我听,还有的完成了一张图文并茂、精致美观的手抄小报给我看。看着孩子们“写”出的读书成果,我暗自高兴,因为孩子们学会运用“写读法”去进行群文阅读了。
* 自悟法
【案例】在《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们进行想象:此时,你仿佛听到什么?又仿佛看见什么?同学们一边观察图画,一边思索,逐渐开始进入佳境。
生甲:我仿佛看见沃克医生在紧张地为刘伯承做手术,仿佛听到手术中工具发出的声音。
生乙:我仿佛看见护士小姐为沃克医生擦去额角的汗珠,又仿佛听到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声音。因为白垫单是新的,所以声音非常清脆。
生丙:我仿佛看见沃克医生关切的眼神,仿佛听见刘伯承急促的呼吸声。
生丁:我仿佛看见了护士小姐在递手术工具给沃克医生,仿佛听见为刘伯承的眼睛割下烂肉和新生的息肉的声音。
……
此时的学生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想象之中,正在用自己的全部激情、全部情感诠释“军神”的高贵品质以及深层含义。
教师感悟: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确了这些读书方法的具体做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所需和阅读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内化为一种能力,产生主动读书的愿望,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 精读法
【案例】《草原》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为精读法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学生默读课文时,勾画出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并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从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感受到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让学生放声朗读,展开想象,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浪花;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白云;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翠色欲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孩子们通过配乐朗诵再次感受草原那独特的自然风光。
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草原秀美的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细细品味,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在想象中让自己身临其境,和蒙古族人民联欢,进而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 自悟法
【案例】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能激起心中的波澜的词句和细节,并谈感受。
学生甲:我感受到对敌人深深的恨。
学生乙:激起了我对英雄的崇敬和对人民对部队的无比热爱。
学生丙:我感受到五位壮士齐心协力,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
……
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了共鸣。
* 略读法
【案例】对于那些时尚的、受到孩子热捧的读物,如漫画系列、悬幻小说等,我们不能一概拒绝,而是教学生用跳读或者略读的方法,那样既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理,也不用耽误太多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独立运用阅读方法群文阅读
* 精读法
【案例】在学了“人物细节描写一组”后,孩子们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运用精读法中的“品细节,抓特点”的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性格特点作了深度剖析,使得人物形象鲜明高大。读书成果分享课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的手抄小报、展示了自己写的读书感想《我心中的理想学校》,还展示了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绘成的图画。
【案例】孩子们一段时间很喜欢读《夏洛的网》,连班上最不喜欢阅读的同学也借过来看得津津有味。为了了解孩子们群文阅读的效果怎么样?我让他们用笔向老师汇报读书成果或者经历。孩子们积极行动,两天后,有的拿着读书笔记给我看,有的拿着阅读绘本给我瞧,有的念着读后感想给我听,还有的完成了一张图文并茂、精致美观的手抄小报给我看。看着孩子们“写”出的读书成果,我暗自高兴,因为孩子们学会运用“写读法”去进行群文阅读了。
* 自悟法
【案例】在《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图,引导孩子们进行想象:此时,你仿佛听到什么?又仿佛看见什么?同学们一边观察图画,一边思索,逐渐开始进入佳境。
生甲:我仿佛看见沃克医生在紧张地为刘伯承做手术,仿佛听到手术中工具发出的声音。
生乙:我仿佛看见护士小姐为沃克医生擦去额角的汗珠,又仿佛听到刘伯承抓破白垫单的声音。因为白垫单是新的,所以声音非常清脆。
生丙:我仿佛看见沃克医生关切的眼神,仿佛听见刘伯承急促的呼吸声。
生丁:我仿佛看见了护士小姐在递手术工具给沃克医生,仿佛听见为刘伯承的眼睛割下烂肉和新生的息肉的声音。
……
此时的学生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想象之中,正在用自己的全部激情、全部情感诠释“军神”的高贵品质以及深层含义。
教师感悟: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确了这些读书方法的具体做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所需和阅读材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内化为一种能力,产生主动读书的愿望,养成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