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论思品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原则

【作者】 贾学明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英国教育家杜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教育即生活。"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即教育的生活化原则。《全日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实施建议也着重强调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适应能力。"《标准》显然也将生活化原则放在了学科教学思想的重要位置。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这一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角色要回归生活的常态
  虽然新课改再三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顽固存在及影响,许多教师仍然甘当"传道者",总认为思品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钻研教材,将自己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感悟传授给学生;总认为自己社会阅历丰富,人生经验独到,有义务对学生谆谆教诲,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总是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感悟。殊不知,当代的学生都追求个性的张扬,喜欢从自身的角度观察世界,对这类"说教型"的教师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当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接受了某一思想,才可能将之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作为思品教师,对角色的认识要回归生活的常态,不做"传道者",要做"引路人",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不做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人生导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才会使教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情感目标。
  二、思品课堂要富有生活的气息,巧用生活资源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新课程的追求,它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要求思品教学巧用生活资源。面对种类和内容丰富繁多的生活资源,有效的筛选原则有:
  (一)教育性——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进步方向
  所谓教育性,是指教师选用的生活资源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品德,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此,教师选择生活资源时不仅要考虑特定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应选择那些对学生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的资源,尽量运用能产生积极效应的生活资源,给予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必要的价值观引导。
  (二)发展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
  发展性,指选用的资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体现学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矛盾、困惑,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那些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密切联系当前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注重以活泼多样的呈现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三)针对性——促进学生行为养成和道德培育
  针对性,即所选用教学资源要针对学生生活实际,且能表现出学生群体或个体身上的积极或消极因素,促使学生关注自身,调节自身的心理、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道德理想的培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记录下发生在学生中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点滴小事,并善于联系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理论升华,进而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保护性——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中学生尚处于未成年阶段,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自尊心强,耐挫能力弱,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国家专门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作为思品教师,在利用生活资源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果所选用的生活资源涉及到某一特定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且具有负面的因素,那么使用时要慎之又慎,必要时宁可舍弃。毕竟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根本,万不可舍本逐末。
  三、要使课程评价实现日常化、生活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的评价评价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却又难以完美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思品学科,因其学科特点,使之很难做到科学的量化评价。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的评价原则:思想性原则、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原则、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交互评价原则、反馈原则。这些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方面的学业评价,还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思品学科评价实现日常化、生活化。实现评价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经常性地使用观察法,并将观察结果做好记载。这一工作可以由思品教师完成,也可由其他学科教师配合完成。观察对象要比较全面,但对于个别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重点关注。
  2、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不要把成长记录袋搞成成绩记录袋、功劳簿、作品集、劣迹展示袋。装进袋中的内容要全面,能全面真实反映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要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检视自己的记录袋,反思自己的成长轨迹,看到进步,认识不足,并加以改正。
  3、思品教师要密切配合班主任工作,向其提供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让学生能及时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
  4、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学业评价融入到活动中去。考试作为现今最重要的评价手段,其局限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在考试这种终极评价手段之外,合理地采用一些能体现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其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如:让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谈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政论文、进行一次即兴演讲。这些活动形式姑且不论效果如何,但毕竟包含了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一句话,有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内,这些活动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