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提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作者】 李胜兰
【机构】 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研究,探索出了有利于小学生自主阅读培养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创设环境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并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研究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书籍,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播下了最好的种子,撒下了最好的养料,让小学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
关键词:提高 农村 小学生 自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三年级学习了《盘古开天地》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四年级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蝉》和《螳螂》。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阶段,一些风景名胜、动植物描写、童话等文章,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比较容易,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学的中年级,学生遇到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电脑住宅》和四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体段落,并积极去弄明白“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读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段落,学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参与课文创作,讲练结合。在学完《电脑住宅》之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座电脑住宅或电脑学校。学生们就会议论纷纷,然后在班上进行评选“最佳设计师”活动。这样,学生既完成了阅读,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在推荐学生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而兴趣也跟着增加。
二、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读书积极性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等。
教师要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首先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起先我们老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时隔十几年,已经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等,所以像《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其次,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抓学生的习惯培养,对小学生尤应如此。他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年龄期,习惯是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习惯养成需要经常历练。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关键词:提高 农村 小学生 自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尽管花费了教师的不少心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高低,决定了他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维能力发展的快慢。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发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三年级学习了《盘古开天地》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四年级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蝉》和《螳螂》。这种延伸性的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小学阶段,一些风景名胜、动植物描写、童话等文章,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比较容易,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学的中年级,学生遇到一些以说明为主的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电脑住宅》和四年级下册中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文章语言平实,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学生往往缺少兴趣。为使学生喜欢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出能回答问题的段落。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课文的主体段落,并积极去弄明白“黄河变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读与主体内容相关的段落,学生就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了。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参与课文创作,讲练结合。在学完《电脑住宅》之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座电脑住宅或电脑学校。学生们就会议论纷纷,然后在班上进行评选“最佳设计师”活动。这样,学生既完成了阅读,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
(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小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在推荐学生读物的时候,要容量适当,循序渐进。在向学生推荐读物中,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过多,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读,读得好。而兴趣也跟着增加。
二、重方法指导,促进学生读书积极性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己就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如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联系自身情感体验的方法,圈画批注的方法,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等等。
教师要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二)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
(2)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
(3)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首先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起先我们老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时隔十几年,已经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等,所以像《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其次,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抓学生的习惯培养,对小学生尤应如此。他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习惯培养的最佳年龄期,习惯是达成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习惯养成需要经常历练。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