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感 悟 生 命——读《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 阳 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南津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时代的进步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当代中学生却因物质生活的充裕,缺乏艰难困苦的砺炼而往往会对社会人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不能够珍惜,对社会不会感恩。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科性质与学科内容的结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我就是从以下两方面启发学生思想的。
  一、地坛——人生的导师
  《我与地坛》是一篇感悟生命的散文。
  文章从“我”与地坛的“缘分”写起,表达了“我与”这荒园的某种命运联系,“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里的“等”“等待”颇具韵味,它(地坛)为什么要等待呢?而且还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其目的究竟何在?我们还可以就此不断地追问下去。但问题在本段内显然难以找到颇具说服力的答案。只是到了第5段,我们才渐渐现出了文章的一些眉目。于是作者的内心在我们面前缓缓地展开来。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0岁时突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他难耐疾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我想作者一定想到了为什么他会在20岁时突然失去双腿,但他肯定想不通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吧。正如与自古以来的人关于命运的看法一样。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于是,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是要告诉他什么。
  在时光的流逝中,他渐渐地领悟到他面前的这园子所给予他或展示他的原生状态的关第,“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壳,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通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索索片刻不息。”这个世界里没有苦痛的意识,生与天,动与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累了就休息,无声中有轰然的巨响。这便须有一颗敏感的心、沉静的、忘却世间的荣与辱,成与败的心灵。了悟如此,那么人生的苦难又算什么呢?于是,在这样的“宿命”里,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另一番领悟。他甚至说是地坛这荒园要残废他的双腿,是“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让我残废了双腿。”它要“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生命之中原先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而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最需要恢复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寻回了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荒园“入场式”。他是这样写的:“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唐朝于邺说:“白日若不落,红尘应更深。”可见傍晚或夜晚时分是多么的开启人的思索。的确,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又要去向何方?这就是空间感里的时间感。
  所以作者说:“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作者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了,于是顺理成章地,他安然于生命的逆转与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恐惧;于是他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不再是可怕的东西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呢?
  同样,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一点不如意,与我们的作者史铁生的双腿残废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从古园地坛久而弥坚的活动力中受到启发,走出残疾自伤的阴影,悟出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既然如此,作者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怎样活,怎样让生命更有意义,这不只是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从史铁生身上,我们会逐渐解悟到生命的内涵,并安然于生命的逆转而不再恐惧、逃避,而是用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坦然地面对,保持平常心,在生命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学好本领,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从而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二、母子之间——至醇的真情
  作者写自己的残疾自伤,找不到出路时走进了古园地坛,是地坛的生机与活力给了自己以启示,是地坛陪伴他走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岁月,是地坛给了作者新生。而我们更应明白,作者写地坛更是为了写母亲,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着儿子(作者)。母亲承受了较儿子加倍的痛苦,母亲的焦灼也可想而知,至醇的母爱抚慰了残疾的作者,让他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因此,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给了作者新生,是亲情让作者获得了新生。
  在课文节选部分里,充满的是作者的痛苦回忆和他不能回报母爱的复杂内心。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一是写出了一个沉默的、爱儿子又尊重儿子的母亲。作者写母亲,写她的失神与呆呆地站在门口目送残疾的儿子出去,写她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如同大海捞针般地在地坛中找寻他的儿子,写她的欲言又止的神态和复杂的内心。这是一个沉默而又不张扬的母亲,一个含悲而不外露的母亲,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能体察到我们的母亲也像文中作者的母亲一样,一直在我们身边默默地支持着我们关爱着我们呢?二是用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思想。作者与母亲,写他自己的设想,内心的倔羞与痛苦悔恨之情。“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体悟,何等动人。试想,作者欲报母亲不在,该多痛苦,该多悔恨。联想到我们自己,生活中跟母亲之间有没有这样倔强羞涩的时候?同学们,另等到母亲不在才醒悟,趁现在母亲健在,更多地感悟亲情,更多(更好)地感恩母亲(亲情)。文中表达出对母亲深切的思念,这种思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关乎“人生之路”的意义上的,因而一下子使人联想到一切生物中为了种族、种类的生存与繁衍,母体是怎样悲哀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使子体生存下来的悲壮、宏大的情形,因而读来格外震撼人心。
  在这里,在母子之爱的本然关系里,让子“辈”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原因。作者说:“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母亲在作者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榜样与丰碑,而其他的一切所谓的期盼、要求,比如靠写作碰撞开一条路的想法等等都是虚而浮泛的。“活”法、“活”下去的想法,是一个苦难的念头,它载负着深藏于民族心灵的沧桑、血与泪,在我们面前展示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话题的真谛所在。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充分抒写了人间最为真醇的感情——母子亲情,这种情感同样是“愈见苍幽”的,是“茂盛得自由坦荡”的。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学得了相关的知识,还陶冶了情操,对生命,对亲情又有了新的感悟,这便教育和帮助学生珍爱生命,感恩社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感悟生命,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