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教材中的传统节日走进学生生活

【作者】 沈秀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教材中,反映节日的课文主要有《年的来历》、《清明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重阳节的传说》四篇,古诗有《寒食》、《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篇。它们从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气氛和情感等方面着笔,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节日的意义、习俗和文化,并希望我们小学生能从这些节日中感悟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保持民族特色。而《火把节》、《雪顿节上看赛牛》则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引入了课本,更加丰富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能牵引出方方面面的文化,但为人们所重视的重大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除夕”。它们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根深蒂固,从中能看出中华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民间文化。
  如果把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相结合,让教材中仅有的几个节日走进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我在使用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教材时,为让教材中的节日走进学生生活,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布置了不同形式的有关传统文化的特色作业,开展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一、亲历传统节日,追寻节日之源
  学习了第五册30课《年的来历》后的寒假,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节,班上安排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搜集节日资料,创编“节日小报”,学习节日文化;亲历节日活动,了解除夕、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孩子们交来的“节日小报”作品异彩纷呈:
  有春节、元宵节的起源或传说;有春节、元宵节的地方习俗和地方活动;有收集、整理的关于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等。
  节日收获和感悟令人惊叹不已:
  腊月二十六那天,爸爸把一个大大的福字倒着贴在门上,我不解地大声嚷:“贴错了!贴错了!”爸爸笑眯眯地说:“对的,对的!我们全家的福到了!明年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福气满满!”我听了,才恍然大悟。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和爸爸妈妈逛了市场又逛超市,买了鸡鸭鱼肉,又买瓜子糖果,手上沉甸甸,心里喜洋洋。
  除夕晚上,我们一家吃过团年饭后,围坐在客厅里看春晚节目,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出场了,激动不已,看到喜欢的节目就手舞足蹈。
  我盼啊盼,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我迫不及待地点燃鞭炮,捂住耳朵,又 蹦又跳。噼噼啪啪声,过去是赶走年兽,今天是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早上,我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向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爷爷奶奶笑呵呵地掏出压岁钱,祝我新年快乐!学习进步!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希望和爱。
  孩子们欢欢喜喜过节日,快快乐乐体验,既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切身感受到辞旧迎新的喜悦、团圆平安的幸福、孝老爱亲的温暖等传统文化,又让学生积累了广泛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探究民风民俗,传承本土文化
  在重阳节来临时,我把第七册29课《重阳节的传说》提到前面来学习,课文中的传说故事主要讲重阳节是为了纪念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桓景。为了挖掘重阳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我把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了讲故事、摄影、朗诵等活动。于是各种版本、不同出处的神话传说故事,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围绕 “九九重阳”开展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等轰轰烈烈,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氛围。尊老、敬老一时间成为孩子们聊得最多的话题。而且,将文化赋予行动,在展示会上,孩子们畅谈了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心中的感谢之情,交流了自己的敬老想法。“我和妈妈换角色”,就是孩子们关心父母的发自内心的呼唤;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成为大部分孩子自觉的行动。在摄影展中,给爸妈洗脚、捶背;整理自己的房间;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纸;和爷爷一起登山;为老人制作一张贺卡等,一张张温暖的照片,孩子们把关爱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真神奇,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孩子们身上转化为行动的智慧。
  三、节日对比,认识习俗的地域差别
  端午节时,我布置了“品味端午,传承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
  1、自学第八册《端午节的由来》,比较古时候人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有哪些习俗?
  2、收集跟端午有关的诗词、歌谣,诵读。
  3、端午有哪些美食?美食与端午有何关系?
  4、美食用哪些材料制作的?学习包粽子和制作香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组感兴趣的内容参与活动。
  节后成果汇报:我们小组通过看书和走访老人作比较,以前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在屋檐上插艾叶,有时还有佩带香囊、在手腕上缠红丝线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现在在我们本地吃包子,也吃粽子;也喝雄黄酒;也插艾叶,但是插在大门门框上的;我们还用各种草、树叶熬水洗澡,说是端午那天百草都是药。
  我们小组上网、到图书馆、到书店查资料,制作了端午诗词、歌谣的手抄报。
  我们小组跟奶奶学习制作香囊,认识了艾草,知道艾草香囊放在书房、卧室,能使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还可以净化空气。
  我们小组跟妈妈学习包粽子,认识了糯米、苇叶,学会了粽子的制作过程,自己包的粽子吃起来特别香。
  通过品味端午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了解了端午节的不同地域的一些风俗习惯;了解了端午节与划龙舟、吃粽子的联系。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孩子们主动去了解屈原的主要作品及生平,还试着去读《离骚》,选取《离骚》进行诵读,并将《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到了习作中。
  开展办节日小报、摄影展、故事会、诗词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和民族性情,并在节日文化中拓展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素材。因此,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日,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中华传统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当代人日益丢失的真、善、美。我们把中华传统节日、本土节日民俗、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引领学生牵手节日,感悟传统,孩子们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动手制作等活动,不仅了解节日的由来,还更深层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生活,提高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