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乡镇中心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究

【作者】 谢春苹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乡镇中心校的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但师生兴趣浓厚。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掌握尚有欠缺和不足。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让语文教学更加轻松,更加高效,同时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片面化和极端化的现象。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  融合
  一、乡镇中心校信息技术现状分析:
  1、学生对信息化技术兴趣逐步降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始,学生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与上网、聊天、打游戏有关,所以兴趣盎然。但随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入了解,课堂上学生只是对“计算机”感兴趣,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师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不够,教学负担很重。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核心,老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就足以构成整个课堂,教学资源有限,老师宣的科也主要以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性成长,接受老师依据教材安排好了的教材思路、内容、练习等,而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大大压制,根本得不到开发。形成了即使成绩优秀,但能力往往偏低的情况。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成就一个人在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能否健康积极前行的精神泉源,而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学科。所以说语文课堂能否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关系到一个学科。信息技术的加入,课程资源如海水般涌到语文老师们面前,对信息如何筛选与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语文课堂更加趋向集约型地去增进一个学生的知识并锻炼他的能力。就成为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时代问题。
  3、学生课堂认知的灵活性不够。
  课件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以前语文老师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做出反映,以适当地灵活地改变教学的思路和方式。而课件是上课之前就已经由老师对教学的思路和内容做了既定的设计,它的灵活性就相对较弱,它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情况的准确把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认知基础,以便在课堂上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和符合新的课标要求。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教学。
  信息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2、利用信息技术的回复性复习。
  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 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的全面性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 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1、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我认为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新课时,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必要指导,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没有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整合进而消化吸收,而是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的简单截取和拼凑。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也如坠云里雾里。
  2、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红军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充分。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些学生很生疏的事物。比如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诗词中的意境往往使老师自身不能够很好地传达给学生,或者说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是说老师讲解得不够好,而是文字本身在信息的传达上存在缺陷,它没有视频、图像甚至是声音在信息的传达上所具有的优势,文字比较中规中矩,老师在没有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支撑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生硬的知识进行生动的讲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知识的理解力不够造成的。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图文声像的综合再现,帮助同学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下学习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必须保证中学语文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功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明确多媒体计算机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本身。在具体应用上要考虑怎样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上发挥作用。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精神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但不能用计算机代替学生的想象、思索。
  2、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片面化,极端化。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老师以为,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信息技术,或者只用了几分钟,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信息技术不成好课”的局势。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乡镇中心校的信息技术运用刚刚起步,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充满着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渴求,即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探索和实践仅仅是初步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开拓进取,不断前进,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王珠珠.把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要求的关键点[EB/OL].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2]王学才.重新认识“教”与“学” [G4].人民教育,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