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思想品德渗透德育教学探讨
【作者】 刘振红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育才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改革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品课德育的实效性,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还注意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品质。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运用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名人名言,强化德育熏陶
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通过教学以理念启发的方式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从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制为历史人物事迹、名人名言的运用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历史上英模的伟大人格的讲述,实现人格影响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七年级《自信是人生的基石》这一课时,以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为引言讲自信的重要性,然后在过程中讲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从而回到自信对人生的作用。第二,历史人物为人准则和成功的管理事例等来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这些模仿能力较强的初中学生。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缺少不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中之重。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的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我们应从细节做起,严谨治学,充分尊重学生,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德育人,以德树威,为学生最好榜样。只有这样,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会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去感染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
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层次来进行德育教育,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道德规范,而没有必要的情感参与,学生只能是记忆于脑中,而无法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与情绪主动参与,让学生处于思维的最活跃状态,学生才能主动思考,能够将所学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思考、理解与消化从而能够将这些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机械地讲述教材,而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参与。引入音乐,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能够以特殊的旋律、节奏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信息,尤其是情感,一曲委婉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起到强烈的渲染与烘托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相关的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挖掘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命之所在。著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十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事实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比较、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以本地区的过去、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也可以借助调查或数据来说明道理。调查与数据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统计概括,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还可以运用一些生活实例或个人经历来进行教育。这种“现身说法”的方法对于教育学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结合时,可以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例子来形象说明,这是会游泳的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的。
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学,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姜其根,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04).
[2]王文俊,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06).
[3]陆红燕,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2(11).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运用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名人名言,强化德育熏陶
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通过教学以理念启发的方式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从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制为历史人物事迹、名人名言的运用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历史上英模的伟大人格的讲述,实现人格影响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七年级《自信是人生的基石》这一课时,以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为引言讲自信的重要性,然后在过程中讲毛泽东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从而回到自信对人生的作用。第二,历史人物为人准则和成功的管理事例等来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这些模仿能力较强的初中学生。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缺少不了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因此,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中之重。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的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我们应从细节做起,严谨治学,充分尊重学生,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以德育人,以德树威,为学生最好榜样。只有这样,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会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有效的去感染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
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只是从理论层次来进行德育教育,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道德规范,而没有必要的情感参与,学生只能是记忆于脑中,而无法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与情绪主动参与,让学生处于思维的最活跃状态,学生才能主动思考,能够将所学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思考、理解与消化从而能够将这些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机械地讲述教材,而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的参与。引入音乐,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能够以特殊的旋律、节奏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信息,尤其是情感,一曲委婉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起到强烈的渲染与烘托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相关的音乐,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挖掘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命之所在。著名特级教师陈凯曾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一味照本宣科,显得是那样的枯燥沉闷。一旦与现实问题结合,马上生动活跃起来。基于此,我十分注意把现实的内容注入教学,让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事实进行历史与现状的比较、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以本地区的过去、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理想。也可以借助调查或数据来说明道理。调查与数据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统计概括,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还可以运用一些生活实例或个人经历来进行教育。这种“现身说法”的方法对于教育学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例如,在讲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结合时,可以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例子来形象说明,这是会游泳的学生们都深有感触的。
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学,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姜其根,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德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04).
[2]王文俊,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3(06).
[3]陆红燕,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