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刍议小学体育教学
【作者】 严朝洪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鲁屯镇合营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同样在体育课上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必须面临课堂改革。因此,怎样上好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基本理念的更新,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理念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理念下的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健康第一、充满快乐、体现民主、强调开放、全面参与、课堂和谐、贵在创新。
一、“兴趣”是前提,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必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利弊。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乐学,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教法”是关键
所谓“教法”,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换教学方法,期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1)把采用提问式教学引进体育课。当前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我在教《前滚翻》时,示范学习之前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提高学生的毅力,锻炼学生的能力注入体育课堂教学。毅力是克服不良习惯的必要条件,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认为,改变习惯有四个步骤,抵制阶段、思考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阿兰?马拉特目前正致力于怎样培养自身毅力的研究,他建议提高毅力从多方面努力做起。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自己一个大目标,然后细分成一些小目标,每次强迫自己完成,比如我要锻炼身体,跑步要达到10圈,第一个月我每天3圈,第二个月适应了就加两圈,以此类推,锻炼自己的体力的同时提高毅力。有的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意志能力提高的课程,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故事感化学生锻炼毅力,转化问题学生
毅力是“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中的“意”。一个人在完成既定目标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人就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特别是对于年纪尚小,阅历不深的小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对他们进行坚强毅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类的学生,有时我们对这些学生会劳神伤脑、束手无策。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问题学生不愿向他人倾诉,对他们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徐特立同志学法文时,已年过半百,别人都说他学不成,他知道自己记性差了,工作又忙,就说让我试试看吧。所以开始为自己规定的“指标”,只是每天记一两个单词。这个计划起步不大,容易实现,看起来慢了一些,但能够培养信心,几个月下来,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计划,而且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学法文的“窍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师生融洽的进行教学双边活动。“问题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态不好,意志不坚定。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给予了解、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中的进步,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亦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顽强的锻炼毅力,就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体育课堂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刍议。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基本理念的更新,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新理念下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特点?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新理念下的体育具有以下特征:健康第一、充满快乐、体现民主、强调开放、全面参与、课堂和谐、贵在创新。
一、“兴趣”是前提,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必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利弊。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乐学,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教法”是关键
所谓“教法”,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换教学方法,期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1)把采用提问式教学引进体育课。当前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我在教《前滚翻》时,示范学习之前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把提高学生的毅力,锻炼学生的能力注入体育课堂教学。毅力是克服不良习惯的必要条件,心理学教授普罗察斯卡认为,改变习惯有四个步骤,抵制阶段、思考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阿兰?马拉特目前正致力于怎样培养自身毅力的研究,他建议提高毅力从多方面努力做起。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自己一个大目标,然后细分成一些小目标,每次强迫自己完成,比如我要锻炼身体,跑步要达到10圈,第一个月我每天3圈,第二个月适应了就加两圈,以此类推,锻炼自己的体力的同时提高毅力。有的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意志能力提高的课程,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故事感化学生锻炼毅力,转化问题学生
毅力是“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中的“意”。一个人在完成既定目标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人就无法完成预期的任务。特别是对于年纪尚小,阅历不深的小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对他们进行坚强毅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类的学生,有时我们对这些学生会劳神伤脑、束手无策。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问题学生不愿向他人倾诉,对他们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从爱护学生出发才能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徐特立同志学法文时,已年过半百,别人都说他学不成,他知道自己记性差了,工作又忙,就说让我试试看吧。所以开始为自己规定的“指标”,只是每天记一两个单词。这个计划起步不大,容易实现,看起来慢了一些,但能够培养信心,几个月下来,徐老不但如期完成计划,而且培养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又慢慢掌握了学法文的“窍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师生融洽的进行教学双边活动。“问题学生”的特征是:无组织无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态不好,意志不坚定。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他们给予了解、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中的进步,就能把问题学生转变过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亦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顽强的锻炼毅力,就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体育课堂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