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家校携手,共育精彩——浅谈小学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作者】 胡丽霞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个孩子就像一颗幼苗,他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取决于阳光、水和养分等诸多因素。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教育的通力合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作为班主任的经验,借用古代圣贤的经典育人理念作为小标题,谈谈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的一句,短短12个字提到了父亲和老师这两个人,我的理解“父”代表家庭教育,“师”代表学校教育。而且先讲“父之过”,再提到“师之惰”,家庭教育放在学校教育之前,可见,我们父母的责任有多大。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让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对每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很多父母或是因为忙于事业,或是因为自己管教不下,或是其他原因,将孩子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或是学校门口小饭桌,总以为万事大吉,其实是对自身责任的推脱,也是对孩子教育的不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起都是一样的懵懂无知,长大了在学校接受着同样的教育,面对着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差距越来越大呢。我们的家庭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
  意思是说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严而又能关怀安抚他们,子女就会对父母敬畏而孝顺。如果说前面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是一种教育态度,那么这一句指的就是教育方法,旨在一个“慧”,智慧的慧。孩子上三年级以后,我们会感到越来越难以管教。很多家长会对老师说“孩子不听我的话,我根本拿他没办法”。没办法就得想办法,连一岁小孩都知道他一哭你就会抱着哄他。我们种一棵树,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去修剪多余枝节,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次家长会上,一个孩子的爸爸告诉我,他的工作很忙,但是无论多忙,即使半夜一两点回家,他也要给孩子的作业签字,因为他觉得这个签字不单单是监督孩子作业是否完成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父爱的表达,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爸爸不管有多忙,都在时时关注着你。正是这位父亲长期的坚持,才养成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时,他的学习从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他是家长老师心目中最省心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能做这样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不管不问,成绩出来不理想,一顿打骂。的确,“玉不琢、不成器”,但也一定要琢之有方。
  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为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的打算。首先,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其次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一种特长,并且持之以恒。好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环节,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首先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起早睡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都和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行为规范,语言文明,思想高尚,品质纯洁,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一定会顺利得多。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我们既要关心孩子,又不能过分操心,要让孩子慢慢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的孩子了,老师问他,你怎么没有带作业?他会说“我妈妈忘了给我装”,你问他,你的钢笔呢?“我妈妈忘了给我加墨水”。这并不是个例,是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所以,家长们,我们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会独立,即使有时候遇到挫折,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二年级开始写话,到三年级的作文,很多孩子写不出好的语句,家长看着也头疼。阅读是提升写作能力、增长见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但可以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一本好书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德行。多读书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力、思考力、解读力及语言表达会突出于不读书的孩子,越到高年级就越明显。现在,我们东方红小学开展的“六年度一百本书”活动,阅览室开放日,每天中午30分钟的阅读时间,都为学生读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对于学校发的课外读物,家长无论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每天都应当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您读,孩子读,是一种氛围,尤其是父母的示范阅读,更有强大的感召力。同一个时间段,全家一起读书,雷打不动,如果有事情错过了,也一定要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训练,固定时间内读书,就成了一种习惯。我现在所带的班上有一名学生,从幼儿读书开始,家长就帮其做读书记录。有最简单的记录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仅仅列出时间段和书名。还有更为细致的记录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对某些书的评语,读完后的感想等等。当这个学生把他的读书日记在班级群里和同学们分享时,其他同学羡慕不已。为孩子做读书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时常翻看和回味,可以重温当时阅读的快乐情景,从而进一步重复阅读或进行延伸阅读。
  9~11岁孩子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这时期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快速发展,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也是学业成绩开始分化的时期,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不论是老师和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秀,聪明懂事有礼貌,不如自己多研究一些教育方法,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知道“尽人事而听天命”,我认为在教育孩子上也一样,当我们真正倾尽了父母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之后,如果孩子将来依然毫无所成,最起码我们可以了无遗憾。
  教育,的确是一门艺术,只有潜心研究并实践它的人,才会收获到惊喜,品尝到快乐,享受到幸福。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让每个孩子阳光自信,让每个孩子博雅睿智,让每个孩子文采飞扬,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愿孩子们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茁壮成长,多彩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