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一言一语总关情”——课堂语言的艺术魅力
【作者】 杨 莹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小学数学陇原名师、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及专题研讨会”,近距离地目睹了全国数学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风采,亲耳聆听了他的两节观摩示范课《多位数减法练习》、《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和《我不只是数学》、《心中有数,无限美好》两场专题讲座。面对华老师丰富的教学机智、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学底蕴、灵动的教学设计和精妙的教学语言——我深深地为之感慨、惊叹、折服。而后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其实这些都离不开他精彩的课堂语言艺术。
一、感慨!巧妙的开场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华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
1、打开练习本,在第1页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字大约为1平方厘米,如果名字够复杂,请注上拼音。
2、看到新的老师站在这里,你好奇什么?你想问什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选择了三个问题①姓什么?②从哪来?③多大年龄?进行了回答)
两个看似简单的互动,实则包含着教者的良苦用心:
第1个互动:①让学生心中有数。 将名字中的每个字写成大约1平方厘米,既是对学过的常用面积单位的考察,又使学生无形中能够认真地书写,培养了良好的书写习惯。②让自己心中有数。加注拼音的同时,既避免了自己对某些生僻字读错的尴尬,更重要的是通过拼音的对错和书写情况,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大概的推测和判断,以便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第二个互动:因自己的心中有数让学生心中有数。华老师是这样回答三个问题的:
华老师不是很随便地就给了学生想要的答案,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在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根据已知去判断、去推测未知。
两个互动,于无声之中培养和考察了学生习惯的养成,于无形之时渗透和传递数学思维的方法,看似随意实则不随意。
精彩的开场语令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随着老师走进课堂,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惊叹!精巧的过渡语——“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上,华老师给出学生要求:在纸条上写出任意三个数,并组成一个最大数和一个最小数,再将两数相减,如此循环往复,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写的又快又多?
之后,老师展示了很有代表性的两位学生的作业,同时对其中(写的又多又整齐)的一位同学顺势夸奖:“你踏实认真,将来必成大器。”一句看似简单的表扬,让所有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这一举动无疑更激起了其他学生不甘示弱的心理, 接下来的学习也更加努力。奇怪的是华老师对另一位学生的作业(只写了几个竖式,明显没有前一个同学多)也表示了认可,就在所有老师和学生疑惑和惊讶的同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二个同学没有继续往下写?”经过观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发现后面的算式继续写的话会和前面重复。此时,老师有条不紊地说:“看来,我们在辛苦努力的同时,还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经过对前一位同学的适度表扬,自然过渡到对下一位学生作业的观察和分析,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会思考,学生自然极力点头,表示赞同。
精巧的过渡语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和困惑,更让人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使课堂无时无刻不闪现着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
三、折服!真情的评价语——“春雨无声润心田”
片段一: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回答完毕之后,华老师在高高竖起大拇指的同时,及时夸赞:“真好,你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是一样的。”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在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眼光的同时,如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小手:“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找到了…”“老师,我知道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瞬间被点燃,他们的热情就像一团火,尽情燃烧在课堂。
片段二:当某位同学回答完华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只见他立刻一路小跑到他面前,惊喜地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同学们听听,他比老师讲的还要好,现在老师请他到前面来当小老师,再给大家讲讲”,这位受宠若惊学生刚开始还显得有些紧张,到最后,已经落落大方,没有了之前的紧张和局促,更多的是满脸的喜悦和自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无数次精彩的回答已然让他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小小“数学家”。
片段三:当华老师发现课堂上有个别人甚至少数学生我行我素时,他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同学们,思考者是美丽的”再次惊艳了大家,同时也让那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自由人”悬崖勒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如此精彩的片段还有很多。
华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评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赞赏之时暗含引导,有的认同之间透着艺术,有的真情之下富有哲理,有的质朴之中略带惊艳。他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如沐春风,在一次又一次惊喜的发现中,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他课堂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让数学课句句充满人文色彩,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感慨!巧妙的开场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前,华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
1、打开练习本,在第1页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字大约为1平方厘米,如果名字够复杂,请注上拼音。
2、看到新的老师站在这里,你好奇什么?你想问什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选择了三个问题①姓什么?②从哪来?③多大年龄?进行了回答)
两个看似简单的互动,实则包含着教者的良苦用心:
第1个互动:①让学生心中有数。 将名字中的每个字写成大约1平方厘米,既是对学过的常用面积单位的考察,又使学生无形中能够认真地书写,培养了良好的书写习惯。②让自己心中有数。加注拼音的同时,既避免了自己对某些生僻字读错的尴尬,更重要的是通过拼音的对错和书写情况,考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大概的推测和判断,以便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第二个互动:因自己的心中有数让学生心中有数。华老师是这样回答三个问题的:
华老师不是很随便地就给了学生想要的答案,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在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根据已知去判断、去推测未知。
两个互动,于无声之中培养和考察了学生习惯的养成,于无形之时渗透和传递数学思维的方法,看似随意实则不随意。
精彩的开场语令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随着老师走进课堂,起到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惊叹!精巧的过渡语——“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课堂上,华老师给出学生要求:在纸条上写出任意三个数,并组成一个最大数和一个最小数,再将两数相减,如此循环往复,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写的又快又多?
之后,老师展示了很有代表性的两位学生的作业,同时对其中(写的又多又整齐)的一位同学顺势夸奖:“你踏实认真,将来必成大器。”一句看似简单的表扬,让所有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这一举动无疑更激起了其他学生不甘示弱的心理, 接下来的学习也更加努力。奇怪的是华老师对另一位学生的作业(只写了几个竖式,明显没有前一个同学多)也表示了认可,就在所有老师和学生疑惑和惊讶的同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二个同学没有继续往下写?”经过观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发现后面的算式继续写的话会和前面重复。此时,老师有条不紊地说:“看来,我们在辛苦努力的同时,还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经过对前一位同学的适度表扬,自然过渡到对下一位学生作业的观察和分析,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会思考,学生自然极力点头,表示赞同。
精巧的过渡语不但有效解决了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茫然和困惑,更让人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使课堂无时无刻不闪现着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
三、折服!真情的评价语——“春雨无声润心田”
片段一: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回答完毕之后,华老师在高高竖起大拇指的同时,及时夸赞:“真好,你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是一样的。”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在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眼光的同时,如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小手:“老师,我发现了…”“老师,我找到了…”“老师,我知道了…”学生学习的激情瞬间被点燃,他们的热情就像一团火,尽情燃烧在课堂。
片段二:当某位同学回答完华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只见他立刻一路小跑到他面前,惊喜地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同学们听听,他比老师讲的还要好,现在老师请他到前面来当小老师,再给大家讲讲”,这位受宠若惊学生刚开始还显得有些紧张,到最后,已经落落大方,没有了之前的紧张和局促,更多的是满脸的喜悦和自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无数次精彩的回答已然让他成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小小“数学家”。
片段三:当华老师发现课堂上有个别人甚至少数学生我行我素时,他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同学们,思考者是美丽的”再次惊艳了大家,同时也让那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自由人”悬崖勒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如此精彩的片段还有很多。
华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评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赞赏之时暗含引导,有的认同之间透着艺术,有的真情之下富有哲理,有的质朴之中略带惊艳。他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如沐春风,在一次又一次惊喜的发现中,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他课堂语言的艺术和魅力让数学课句句充满人文色彩,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