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研学后教”模式下的阅读教学
【作者】 王 鹏
【机构】 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研学后教”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以“研学”为前奏,“后教”为主导,“检测”为后续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研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论述了如何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中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关键词:课堂教学;研学后教;以读为本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之一。该模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以“研学”为前奏,“后教”为主导,“检测”为后续的一种教学模式。“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理念是“以读为本”,中心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那么,如何在“研学后教”的背景下,让语文教学体现“以读为本”的特色呢?在此,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拙见。
一、“研学”时要体现以“读”为中心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为了体现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特色,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就一定要体现以“读”为中心。“研学案”一般是指导学生预习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时,要对“读”的量和质都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如:自读课文2次,要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认为自己读好了,在小组内展示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读、纠正读音;在小组成员都读好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小组的读书方法和方式,为在全班展示读书做好准备。在“研学案”中体现这样的读书要求,让学生在“读”中自学了生字,在“读”中解决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这样既明确了对学生读书“量”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读的层次递进中实现“质”的转换。学生在预习中有了读书“质量”的保证,后面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二、“后教”中要提升“读”的境界
“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研学”阶段,学生已做好了在全班展示小组读书成果的准备,上课时,一般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表演的欲望,要想在课堂中体现“以读为本”,构建“有效的课堂学习”,就要看教师如何点燃学生表演读书欲望了。教学时,我会让每个小组都来展示各自在预习中准备的读书成果,并相机让小组之间互相点评、竞争、探究,在困惑与疑难处再给予点拨,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帮助学生提升“读”的境界。但值得一提的是,展示读书成果时,要以重点语段、精彩语句为主,切忌读整篇课文。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先让一个小组按事先准备好的状态朗读第一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由于各个小组在练习读书时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读完后,别的小组便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他们读得没有节奏感,没有读出排比句该有的停顿;他们读得语气平淡,没有读出反问、追问的语气;他们的朗读感情还不够,没有读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笔者就着某个小组说的某一点意见,让他们按自己的改进意见去读,再让前面的小组跟着读,如此层次推进,最后全班一起读书时就能读出语段中该有的节奏、语气、语调和感情了。这样,课堂上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不仅在读书中交流和探究了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了文本的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也就在提升“读”的境界中水到渠成了。
三、“检测”时要实现“读”的迁移
课堂检测是“研学后教”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后续方式,一般会安排在课堂的后十分钟进行。在这个阶段如何把“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特色体现出来呢?在设计检测题时,要注意把握对“读”的延续和拓展。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1.小组内分角色再读课文,每个组员都要争取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2.摘抄从课文中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语句,再放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尽管在课堂上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课文,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受到时间的限制,角色互换机会不足,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读书方法,更充分地进行角色朗读,把课堂上形成的读书方法迁移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在练习设计当中体现“读”的迁移,既符合研学后教的目标有效检测要求,又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特色,可谓一举两得。们回归自然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在“研学后教”的导航下,一定会构建出更有效的课堂,一定会绽放出更芬芳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张坤炽.语文“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13
[2]康秀珍.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教育》2016
[3]孟巧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1
关键词:课堂教学;研学后教;以读为本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国内课堂改革的多种成功模式之一。该模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以“研学”为前奏,“后教”为主导,“检测”为后续的一种教学模式。“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理念是“以读为本”,中心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那么,如何在“研学后教”的背景下,让语文教学体现“以读为本”的特色呢?在此,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拙见。
一、“研学”时要体现以“读”为中心
“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为了体现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特色,教师在编写“研学案”时,就一定要体现以“读”为中心。“研学案”一般是指导学生预习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时,要对“读”的量和质都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如:自读课文2次,要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认为自己读好了,在小组内展示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读、纠正读音;在小组成员都读好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小组的读书方法和方式,为在全班展示读书做好准备。在“研学案”中体现这样的读书要求,让学生在“读”中自学了生字,在“读”中解决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这样既明确了对学生读书“量”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读的层次递进中实现“质”的转换。学生在预习中有了读书“质量”的保证,后面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就会变得轻松多了。
二、“后教”中要提升“读”的境界
“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研学”阶段,学生已做好了在全班展示小组读书成果的准备,上课时,一般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表演的欲望,要想在课堂中体现“以读为本”,构建“有效的课堂学习”,就要看教师如何点燃学生表演读书欲望了。教学时,我会让每个小组都来展示各自在预习中准备的读书成果,并相机让小组之间互相点评、竞争、探究,在困惑与疑难处再给予点拨,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帮助学生提升“读”的境界。但值得一提的是,展示读书成果时,要以重点语段、精彩语句为主,切忌读整篇课文。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先让一个小组按事先准备好的状态朗读第一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由于各个小组在练习读书时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读完后,别的小组便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他们读得没有节奏感,没有读出排比句该有的停顿;他们读得语气平淡,没有读出反问、追问的语气;他们的朗读感情还不够,没有读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笔者就着某个小组说的某一点意见,让他们按自己的改进意见去读,再让前面的小组跟着读,如此层次推进,最后全班一起读书时就能读出语段中该有的节奏、语气、语调和感情了。这样,课堂上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不仅在读书中交流和探究了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了文本的写作方法和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也就在提升“读”的境界中水到渠成了。
三、“检测”时要实现“读”的迁移
课堂检测是“研学后教”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后续方式,一般会安排在课堂的后十分钟进行。在这个阶段如何把“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特色体现出来呢?在设计检测题时,要注意把握对“读”的延续和拓展。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1.小组内分角色再读课文,每个组员都要争取把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2.摘抄从课文中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的语句,再放声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尽管在课堂上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课文,但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受到时间的限制,角色互换机会不足,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读书方法,更充分地进行角色朗读,把课堂上形成的读书方法迁移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在练习设计当中体现“读”的迁移,既符合研学后教的目标有效检测要求,又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特色,可谓一举两得。们回归自然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在“研学后教”的导航下,一定会构建出更有效的课堂,一定会绽放出更芬芳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张坤炽.语文“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13
[2]康秀珍.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教育》2016
[3]孟巧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