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多措并举 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作者】 陶燕军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联升完全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有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宋代朱熹这样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能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不想读,不愿读,有的学生也不会读。甚至,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读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幅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分不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朗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朗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朗读机会,从朗读中获得信息,得到朗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成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朗读的兴趣和热情离不开氛围的营造。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读书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班级氛围,让孩子浸润在书香里成长。同时,加强家校共育,让家庭也营造阅读氛围,让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朗读的指导,培养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善读
(一)以“声”作责。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教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做的师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作用。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时,要“胸有成竹”地朗读,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把课文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学生根据教师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有意识地进行模仿,教师可以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以“理”入境。“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文本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提问、朗读、感悟,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田,学生的心灵将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提问、朗读、感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学生将深刻把握住文章情感。例如:在《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因为“蹒跚”、“攀”、 “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就可以和学生来比一比,看谁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努力低用声音来表现 “父爱”这种情感。
(三)以“量”突效。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朗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朗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朗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朗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读。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读书的面自然就广了,朗读效果自然更加明显了。
三、开展朗读的活动,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无论何时,朗读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朗读好文章的同时,配上好的朗读更会让人们产生共鸣,仿佛文字有了生命。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牢牢地抓住了听者的心灵,拨动着听者的心怀,调动着听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让他们获得了极美的艺术熏陶,逐渐提高了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 “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朗读情况、巩固朗读成果,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爱读书。
总之,我们应当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掌握要求,教给方法,脚踏实地地培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就一定会较快地提高。
宋代朱熹这样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能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不想读,不愿读,有的学生也不会读。甚至,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营造朗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读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幅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分不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朗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朗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朗读机会,从朗读中获得信息,得到朗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的成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朗读的兴趣和热情离不开氛围的营造。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读书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班级氛围,让孩子浸润在书香里成长。同时,加强家校共育,让家庭也营造阅读氛围,让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加强朗读的指导,培养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善读
(一)以“声”作责。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教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做的师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作用。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时,要“胸有成竹”地朗读,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把课文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学生根据教师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有意识地进行模仿,教师可以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二)以“理”入境。“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文本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提问、朗读、感悟,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田,学生的心灵将伴随着层层递进的提问、朗读、感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学生将深刻把握住文章情感。例如:在《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因为“蹒跚”、“攀”、 “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就可以和学生来比一比,看谁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努力低用声音来表现 “父爱”这种情感。
(三)以“量”突效。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朗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朗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朗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朗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读。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读书的面自然就广了,朗读效果自然更加明显了。
三、开展朗读的活动,体验朗读的快乐,让学生爱读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无论何时,朗读一篇好的文章,总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在朗读好文章的同时,配上好的朗读更会让人们产生共鸣,仿佛文字有了生命。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或快或慢的语速,再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牢牢地抓住了听者的心灵,拨动着听者的心怀,调动着听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让他们获得了极美的艺术熏陶,逐渐提高了审美情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 “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朗读情况、巩固朗读成果,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爱读书。
总之,我们应当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重视朗读教学,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掌握要求,教给方法,脚踏实地地培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就一定会较快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