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认识梯形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 李 玲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投影仪,梯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向他提供准确地信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去描绘图形的样子,不能比画图形的形状,只能通过语言。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开始!
教师课件逐个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及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平行四边形上节课也与大家见面了,大家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找出了这么多美丽的线,可不可以根据线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呢?(可以)操作:学生到前台对线进行分类摆放。
二、自学指导(一)
请根据下列问题自学课本第66页内容,完成下列操作。(如有疑问同桌互相说一说)
1、观察你手中的梯形,你有什么发现?
2. 请你说一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自学指导(二)
1.你能写出手中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试一试。
2.你能说说手中另外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3.你能根据另外两个梯形的特点给它们起个 名字吗?
4.你能画出梯形的高吗?
5.想一想:梯形有多少条高?每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自学检测
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二、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5)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图形,都叫平行四边形。
( )
三说一说: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都用到了梯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最后的补充习题的最后一题:把一个等腰梯形奉承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量量三角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好几个学生的得出:这个三角形的两条腰是相等的结论。我当时看到第一位学生的这个答案时还当回事,当看到几个同学都是这样回答时我仔细想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其实知道题目的结果是三角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就是不会表述,混淆了概念的从属关系,还混淆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把这题拿出来集体分析,从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到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的腰,弄清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的两条相等的边才叫腰,而不管是什么梯形中不平行的那两条边都叫梯形的腰。我记得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也强调过这两点的先后存在关系的,可能在表述时确实易混淆的。可能过多的说教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像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投影仪,梯形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向他提供准确地信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去描绘图形的样子,不能比画图形的形状,只能通过语言。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开始!
教师课件逐个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及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平行四边形上节课也与大家见面了,大家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找出了这么多美丽的线,可不可以根据线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呢?(可以)操作:学生到前台对线进行分类摆放。
二、自学指导(一)
请根据下列问题自学课本第66页内容,完成下列操作。(如有疑问同桌互相说一说)
1、观察你手中的梯形,你有什么发现?
2. 请你说一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自学指导(二)
1.你能写出手中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试一试。
2.你能说说手中另外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3.你能根据另外两个梯形的特点给它们起个 名字吗?
4.你能画出梯形的高吗?
5.想一想:梯形有多少条高?每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自学检测
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二、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
(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5)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图形,都叫平行四边形。
( )
三说一说: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都用到了梯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在最后的补充习题的最后一题:把一个等腰梯形奉承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再量量三角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好几个学生的得出:这个三角形的两条腰是相等的结论。我当时看到第一位学生的这个答案时还当回事,当看到几个同学都是这样回答时我仔细想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他们其实知道题目的结果是三角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但就是不会表述,混淆了概念的从属关系,还混淆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把这题拿出来集体分析,从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到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的腰,弄清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的两条相等的边才叫腰,而不管是什么梯形中不平行的那两条边都叫梯形的腰。我记得在讲等腰三角形时我也强调过这两点的先后存在关系的,可能在表述时确实易混淆的。可能过多的说教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像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才会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