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小学数学的错误资源大放光彩
【作者】 赵秀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有句古话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错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每一天都会有学生出错,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的马虎造成的,有些错误却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应该过度批评学生以及苛责学生,而是应该想办法纠正这些错误,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诚恳地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身,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或者是过度地责备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端正态度,正视这些错误,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而将错误的资源转换为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法宝,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果,反而会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探讨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且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面对学生的这些错误,很多教师会借助于批评或者惩罚的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实现错误的纠正。然而教师却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且心灵比较脆弱,教师的这种批评会让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进而降低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这种批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有错误,却没有实现错误的纠正以及错误率的降低,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错误资源",教师并没有实现正确有效的利用。
2.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的方法以及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
2.1 改变教学观念,正视"错误资源,若想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改变教学观念,正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或者是恐惧,更不要因此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进而提升大家的自信心,激发大家对于数学的学习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易错点,教师可以犯错,比如教师在讲解"23.5约等于多少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其算成约等于23,然后问学生自己的计算是否有错误,这时,细心地同学就会发现老师计算存在错误,这种故意犯错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自己会有错误,教师也会有错的时候,进而帮助学生正视错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外,采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2 抓住易混概念,巧借情境厘定。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辨析能力都比较差,针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以及习题的计算,也总是因为辨析能力比较差而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展开单独的讲解。例如,在学习分数时,会有这样一组试题。
(1)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支以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2)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1/3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这属于分数与比例的概念的区分题,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所以会将第一题计算为15-?=14(支),将第二题计算为15-?=14(支),这时学生就出现了计算错误,而出现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第二题的分析没有比例概念,第一题和第二题的题干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第一题的?后面因为有计量单位"支",所以其本身属于分数,代表的是一根铅笔用去了?支,而第二题中的?后面没有计量单位,所以它代表的是比例,是用去的铅笔的数量占总数的?,所以(2)的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为"15*?=5(支)15-5=10(支)"。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易混点单独讲解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2.3 设置陷阱错误,牵引学生反思。中国有个成语叫:痛定思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原理进行教学,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反而要主动设置陷阱让学生犯错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角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角的定义为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这样引导学生,一个公共端点发散出两条直线是一个角,那么教师会接着问大家一个端点散发出三条线是几个角、四条线是几个角、五条线又是几个角,学生很容易回答,两条线是一个角,三条线是两个角,四条线是三个角,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会反问大家"对吗?",这一个反问便很好地起到了牵引学生进行反思的作用,进而提升了大家的思考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就好比在做计算题时一定要进行验算一样。
2.4正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教师要正视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既不大声斥责,也不漠然置之,不能让过于严厉或讥讽的语言扑灭学生心头想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而应以平等、信任的心态尊重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热情地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资源",教师没有进行很好地利用,希望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教学措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正确的认识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瑞诗.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36-38.
[3]程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182.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诚恳地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身,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或者是过度地责备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端正态度,正视这些错误,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而将错误的资源转换为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法宝,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果,反而会有所提升。由此可见,探讨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数学的知识点比较多,且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面对学生的这些错误,很多教师会借助于批评或者惩罚的手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实现错误的纠正。然而教师却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且心灵比较脆弱,教师的这种批评会让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进而降低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这种批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有错误,却没有实现错误的纠正以及错误率的降低,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于"错误资源",教师并没有实现正确有效的利用。
2.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的方法以及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
2.1 改变教学观念,正视"错误资源,若想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改变教学观念,正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要让大家意识到这些错误的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感到害怕或者是恐惧,更不要因此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进而提升大家的自信心,激发大家对于数学的学习激情。例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遇到易错点,教师可以犯错,比如教师在讲解"23.5约等于多少时?",教师可以故意将其算成约等于23,然后问学生自己的计算是否有错误,这时,细心地同学就会发现老师计算存在错误,这种故意犯错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自己会有错误,教师也会有错的时候,进而帮助学生正视错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外,采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2 抓住易混概念,巧借情境厘定。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辨析能力都比较差,针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以及习题的计算,也总是因为辨析能力比较差而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展开单独的讲解。例如,在学习分数时,会有这样一组试题。
(1)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支以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2)小明买了15支铅笔,用去1/3后,还剩多少支铅笔?
这属于分数与比例的概念的区分题,很多同学由于没有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所以会将第一题计算为15-?=14(支),将第二题计算为15-?=14(支),这时学生就出现了计算错误,而出现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第二题的分析没有比例概念,第一题和第二题的题干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第一题的?后面因为有计量单位"支",所以其本身属于分数,代表的是一根铅笔用去了?支,而第二题中的?后面没有计量单位,所以它代表的是比例,是用去的铅笔的数量占总数的?,所以(2)的正确的计算方法应该为"15*?=5(支)15-5=10(支)"。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易混点单独讲解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同时,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成绩。
2.3 设置陷阱错误,牵引学生反思。中国有个成语叫:痛定思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原理进行教学,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反而要主动设置陷阱让学生犯错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角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角的定义为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这样引导学生,一个公共端点发散出两条直线是一个角,那么教师会接着问大家一个端点散发出三条线是几个角、四条线是几个角、五条线又是几个角,学生很容易回答,两条线是一个角,三条线是两个角,四条线是三个角,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会反问大家"对吗?",这一个反问便很好地起到了牵引学生进行反思的作用,进而提升了大家的思考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就好比在做计算题时一定要进行验算一样。
2.4正视错误,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教师要正视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既不大声斥责,也不漠然置之,不能让过于严厉或讥讽的语言扑灭学生心头想学好数学的希望之火,而应以平等、信任的心态尊重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热情地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资源",教师没有进行很好地利用,希望在与之对应的一系列的教学措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正确的认识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瑞诗.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苗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8:36-38.
[3]程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