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教学各流程过渡衔接的策略探索
【作者】 周桂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石垭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是多个流程的集结,在流程与流程之间,需要过渡衔接。实践研究证明,只有丰富的过渡方式,才能使高效课堂颈上添花,构造一个环环相扣,顺利转承,具有整体美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流程 过渡衔接
教学流程,无论是传统的“组、复、新、巩、布”,还是新课改下的“几段几步”,都说明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环节就能概之,细分都免不了几个步骤或几个环节,我们都称之于流程。在流程与流程之间,总缺不了过渡衔接,来实现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这样既能使整个环节或整个课堂融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又能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思维顺利转移。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不注重这些细节性设计,甚至没有把这种过渡方式看作是教学成功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课堂顿显生硬,给人断断续续之感。所以,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创新流程过渡衔接方式,使之为有效课堂创建服务。
一、承接式过渡衔接
承接式过渡衔接,又名顺承式过渡衔接,就是在一个环节完成后,运用“接下来”、“紧接着”、“下面”等表示事件发生先后的时间性词语提示学生,教学即将进行的第二个环节的过渡方式。如“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过的知识”等这类似的过渡语来衔接各教学流程。运用这种方式过渡,虽然操作简单、经济,是教师乐意而为之的衔接方式,但这种方式美感不足,没有多大的激趣性和诱思性,给人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堂被分成了几块,没有整体感。所以,又有很多教师对此“不太感冒”,认为常运用这种方式过渡,会落入俗套,不能达到过渡的最高境界——淡而无痕。
二、诱思式过渡衔接
诱思式过渡衔接,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引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古人曾说,学起于思,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才能引发学生带着思维学习、质疑学习。操作中,教师就可利用过渡这个载体,巧设悬念诱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从而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与教学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我们就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问题设悬念,①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②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③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理,自然会去进一步阅读教材,主动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象这样,教师通过诱思性过渡,运用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
三、提示式过渡衔接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加以理解。而在教学环节过渡时,我们也可从某一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时,教师可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在寻找事物或现象“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也使教学流程从一个环节转承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课文结尾以田忌胜、齐威王败结局。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试想,再举行一次比赛谁输谁胜:“田忌仍按孙膑的方法去做,还能不能取得胜利?”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目蹦口呆的齐威王可能会思考。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归结式过渡衔接
归结式过渡,又名小结式过渡,就是在学习了几个知识点和同一内容的几个方面时,教师利用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过渡。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当我们教学完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后,就可设计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的教学。这样的过渡,既能激励学生、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移情体验,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然,教学流程中的过渡方式还有很多,如串联式、比喻式等,我们不能一一述之。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它的存在和作用,做到认真研究、创新使用,抓好每个衔接,让每个过渡都能在淡而无痕中彰显导引性和衔接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启承转合和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陈祝青,立意于衔接的教学方法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1年。
[2]韩子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对教学环节衔接方法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年。
[3]洪芹,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J].读写算,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流程 过渡衔接
教学流程,无论是传统的“组、复、新、巩、布”,还是新课改下的“几段几步”,都说明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环节就能概之,细分都免不了几个步骤或几个环节,我们都称之于流程。在流程与流程之间,总缺不了过渡衔接,来实现既承上又启下的作用。这样既能使整个环节或整个课堂融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又能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思维顺利转移。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不注重这些细节性设计,甚至没有把这种过渡方式看作是教学成功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课堂顿显生硬,给人断断续续之感。所以,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创新流程过渡衔接方式,使之为有效课堂创建服务。
一、承接式过渡衔接
承接式过渡衔接,又名顺承式过渡衔接,就是在一个环节完成后,运用“接下来”、“紧接着”、“下面”等表示事件发生先后的时间性词语提示学生,教学即将进行的第二个环节的过渡方式。如“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的学过的知识”等这类似的过渡语来衔接各教学流程。运用这种方式过渡,虽然操作简单、经济,是教师乐意而为之的衔接方式,但这种方式美感不足,没有多大的激趣性和诱思性,给人明显的感觉就是课堂被分成了几块,没有整体感。所以,又有很多教师对此“不太感冒”,认为常运用这种方式过渡,会落入俗套,不能达到过渡的最高境界——淡而无痕。
二、诱思式过渡衔接
诱思式过渡衔接,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引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古人曾说,学起于思,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才能引发学生带着思维学习、质疑学习。操作中,教师就可利用过渡这个载体,巧设悬念诱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从而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与教学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我们就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问题设悬念,①为什么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呢?②老农根据什么想出了一个“奇怪”的办法?这是一个什么样“奇怪”的办法?③为什么把蛇放到田里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呢?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理,自然会去进一步阅读教材,主动寻找答案。通过阅读,他们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单靠教师乏味的直叙,学生是很难理解事物间这其中深奥的内在联系的。象这样,教师通过诱思性过渡,运用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去理解课文,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也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
三、提示式过渡衔接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加以理解。而在教学环节过渡时,我们也可从某一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时,教师可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在寻找事物或现象“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也使教学流程从一个环节转承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课文结尾以田忌胜、齐威王败结局。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试想,再举行一次比赛谁输谁胜:“田忌仍按孙膑的方法去做,还能不能取得胜利?”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路,由结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目蹦口呆的齐威王可能会思考。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是不是偶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田忌不费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自大?”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归结式过渡衔接
归结式过渡,又名小结式过渡,就是在学习了几个知识点和同一内容的几个方面时,教师利用小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过渡。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当我们教学完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后,就可设计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的教学。这样的过渡,既能激励学生、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移情体验,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然,教学流程中的过渡方式还有很多,如串联式、比喻式等,我们不能一一述之。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它的存在和作用,做到认真研究、创新使用,抓好每个衔接,让每个过渡都能在淡而无痕中彰显导引性和衔接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启承转合和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陈祝青,立意于衔接的教学方法的探究[J].数学大世界,2011年。
[2]韩子传,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对教学环节衔接方法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年。
[3]洪芹,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J].读写算,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