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陈超群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们应多添举措,激发其参与活力,使其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主体性 激发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就必须从传统"教师中心论"观念中走出来,更新角色意识,充分激疑、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中走向"我要学"的主动中来,才能使之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而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只有加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激发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激发主体参与的前提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自我推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在原因,具有激励、指引作用。利用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不但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还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还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操控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变化的因素,虽然有很多因素都要起作用,但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们才可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获得有效知识。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了这种理念,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教学中或管理中。而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或者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当然,及时肯定学生学习效果、组织数学竞赛、设置趣味情境等策略也是不错的选择,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都能使之主体性得以发挥。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我要学"的积极动机。
二、营造民主愉悦氛围是激发主体潜能的基础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援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习氛围和班级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落实到班务工作或教学工作中,我们都应引导学生通过交往沟通、求知进取的学习活动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氛围,从而具有和谐愉快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课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才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授予学生学习方法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保证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我们可试想,一个没有方法人,在学习面前怎么会有所作为,其积极性又如何发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并通过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授与,使之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在学习时有的放矢。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有法,得法,才能达到学有路、学有效的目的,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不会变通和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搭建操作实践平台是激发主体的重要保证
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是近年来新课改推崇的重要做法,这是基于动作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研究理论。实践也证明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启智功能,能促进学生思维参与,使之更能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眼、耳、鼻、舌、身多种器官并用,从而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地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一)让学生多思考。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多思考。而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思考无果又耽搁时间,就匆忙绕过,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就应充分把课堂交给他们,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数学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还是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让学生多思考。
(二)让学生多讨论。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交流,提高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换学习成果,加强成果分享。因此,作为促进学生互动的讨论,我们应多组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质疑可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以讨论、参与方法和形式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建氛围与平台,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凸显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才能提高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吉林教育,2010年。
[2]杨清,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3]江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才智,2010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主体性 激发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就必须从传统"教师中心论"观念中走出来,更新角色意识,充分激疑、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状态中走向"我要学"的主动中来,才能使之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而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只有加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激发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激发主体参与的前提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自我推动力,是学生"我要学"的内在原因,具有激励、指引作用。利用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不但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还能促使学生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还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操控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变化的因素,虽然有很多因素都要起作用,但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他们才可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获得有效知识。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了这种理念,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教学中或管理中。而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或者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当然,及时肯定学生学习效果、组织数学竞赛、设置趣味情境等策略也是不错的选择,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都能使之主体性得以发挥。如果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我要学"的积极动机。
二、营造民主愉悦氛围是激发主体潜能的基础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也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援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习氛围和班级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落实到班务工作或教学工作中,我们都应引导学生通过交往沟通、求知进取的学习活动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氛围,从而具有和谐愉快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课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才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授予学生学习方法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关键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保证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研究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我们可试想,一个没有方法人,在学习面前怎么会有所作为,其积极性又如何发挥。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并通过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授与,使之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在学习时有的放矢。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有法,得法,才能达到学有路、学有效的目的,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不会变通和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设计恰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悟出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搭建操作实践平台是激发主体的重要保证
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是近年来新课改推崇的重要做法,这是基于动作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研究理论。实践也证明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启智功能,能促进学生思维参与,使之更能发挥主体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眼、耳、鼻、舌、身多种器官并用,从而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地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一)让学生多思考。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多思考。而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思考无果又耽搁时间,就匆忙绕过,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课堂是学生的,我们就应充分把课堂交给他们,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数学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还是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让学生多思考。
(二)让学生多讨论。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交流,提高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换学习成果,加强成果分享。因此,作为促进学生互动的讨论,我们应多组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质疑可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以讨论、参与方法和形式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建氛围与平台,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凸显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才能提高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巍,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吉林教育,2010年。
[2]杨清,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
[3]江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才智,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