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汪红蝶
【机构】 甘肃省武山县慎公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不断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潜能,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进入学习,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迁移,激活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如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就应以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为出发点,讲述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在他们眼里不可思议的例子:为什么自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蹬子也会越来越快?为什么下雨时总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振动的铃铛在抽成真空的容器里不能传出声音?将松动的斧柄在硬地上或石头上撞击几下斧头能紧套在斧柄上?硬纸板被迅速弹开,鸡蛋会掉入水杯中?散开的塑料捆扎绳,捋的次数越多,不仅不能合拢,反而散的越开……这些现象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也急于想知道答案。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通过创设这样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创新思维的结合点
作为农村初中教师,学生基础水平差,一定要不断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创新思维的结合点,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找思维刺激,思路更为开放。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2)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3)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变微观为宏观)——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幅。
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上课,学生很感兴趣,能够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课后很多同学这样说:“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很喜欢,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学到了思考物理问题的独特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的认识,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不可操之过急,要依学生的基础,课型实际,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提高。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并且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优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不同方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在实验室加以验证,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装置组成改变一下如何?减少一点如何?与某某装置结合一下如何?”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创新。让同学们比较思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还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创新永无止境,只要在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循序渐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大纲,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才能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创设探索性实验的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想、验证是实现科学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以物理学科理论和创造理论为依据,进行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实验和评估,使学生在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集中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架起探究的桥梁和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新颖有力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验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进入学习,有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迁移,激活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如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就应以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为出发点,讲述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在他们眼里不可思议的例子:为什么自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蹬子也会越来越快?为什么下雨时总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振动的铃铛在抽成真空的容器里不能传出声音?将松动的斧柄在硬地上或石头上撞击几下斧头能紧套在斧柄上?硬纸板被迅速弹开,鸡蛋会掉入水杯中?散开的塑料捆扎绳,捋的次数越多,不仅不能合拢,反而散的越开……这些现象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也急于想知道答案。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通过创设这样具体的问题情境,可以不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创新思维的结合点
作为农村初中教师,学生基础水平差,一定要不断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创新思维的结合点,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找思维刺激,思路更为开放。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结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其振幅的大小?(2)这一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如何记录实验现象?(3)你还能设计哪些不同实验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而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变微观为宏观)——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幅。
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上课,学生很感兴趣,能够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课后很多同学这样说:“老师,这样的课我们很喜欢,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在一次次失败与成功中学到了思考物理问题的独特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的认识,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不可操之过急,要依学生的基础,课型实际,循序渐进,不断深入,提高。如在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小组学生完成了“伏安法”测量后又有意地诱发他们创造思维,让他们再次讨论、分析和考虑获得新方法,并且设计实验电路,选择实验器材,优选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对其方案进行及时点拨,以至于一部分学生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伏伏法”和“安安法”测电阻的不同方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在实验室加以验证,使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宽,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装置组成改变一下如何?减少一点如何?与某某装置结合一下如何?”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创新。让同学们比较思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不足,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感觉上实验课既是一种收获也是一种享受,还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创新永无止境,只要在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循序渐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深刻把握新大纲,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才能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使学生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创设探索性实验的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设想、验证是实现科学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以物理学科理论和创造理论为依据,进行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实验和评估,使学生在思维发散能力和思维集中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