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地域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思考

【作者】 刘京艳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下数字艺术迅猛发展,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交流与碰撞。而现代流行的价值取向却正在让中学生远离自己民族的母体文化。文章就如何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大力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弘扬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地域文化美术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地域;民间艺术;中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   
  在一轮又一轮的新课改浪潮下,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在追求公平与效益的钟摆运动中不断调整,经过不懈努力,呈现出“山花烂漫”的情状,初见成效。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这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符合当下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将地域性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  
  (1)普及民族素质,提高文化修养。民间艺术是人类瑰宝,属于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透过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民族审美、民俗文化以及广大群众的爱憎与价值取向,它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中不乏“绝活”,像剪纸、编织、绣花、年画、蜡染、皮影以及女书等,这些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进地域性民间艺术,可以避免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技法、操作程式,而忽略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优秀艺术作品无不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大量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机勃发的“真、善、美”情怀,有助于净化心灵、熏陶气质,给人以精神的满足,无形中也可以给学生的生活和创作带来有益影响,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2)回归地域灵魂,担负传承历史重托。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艺术传承的关键力量。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与艺术传承的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最富生命力的青少年心里扎下深根,这比将它们放进博物馆供起来有意义得多。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正在退化、消失,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的现象。新时期的年轻人在“哈韩”“哈日”思潮下也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产生了冷漠感,并有盲目自卑感。教育传承是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把民间美术引进中学课堂,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引导中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民间艺术,增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做好传承与发扬的工作。只有让中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纠正他们“一切现代皆西方”的错误观念,才能做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全新解读民间艺术,形成地方特色课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的主力军,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的最佳主体,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通过民间美术教学向下一代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挖掘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将其引进中学的美术课堂,形成地域性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站在中学美术教育视角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体验,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吻合的切入点,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起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学的美术课程不只会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过民间艺术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中学生学习这些地域文化艺术,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间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了民族精神的洗礼。 
  二、创建地域性特色中学美术课堂的探索
  (1)结合当地实际定位课程,突破传统教材。将民间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就是要结合民间艺术,探索适合各地域特点的中学美术课改之路。一村一镇一城池要因地制宜,要突破单一纸上作画的方式,延伸课堂、拓宽思路,因陋就简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比如山村地区的可以组织学生在石板、鹅卵石、雨花石、树叶、树皮等上作画或者刻画,展现个性而又生动有趣的书画作品。部分地区还可以结合旅游资源进行手工艺术品的开发等。也可以开展“谷物粘贴画”“泥塑工艺美术课”“废物利用”等,进一步拓宽本土性地域文化美术教育的渠道,让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本土性和自主性。(2)创新课堂,增强活力,改变授课学时。针对本地区特殊性进行的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关注民间传统的艺术恰恰为课堂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美术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编织、拼摆、小雕刻、插接、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物产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3)以赛促学,强化民间氛围与传统意识。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尽管美术与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中学美术教育在很多地区的学校仍然处于一种“副科之副科”的地位,特别是中小城市中学、乡镇中学尤为突出,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并未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地域民间艺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对传统艺术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4)提升美术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美术教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民间艺术的弘扬者,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民间艺术尤其迫切与重要。唯有传承本土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民间经典艺术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参考文献:
  [1]凌浩.浅谈中学民间美术教学的必要性[J].学园(教育科研),2013,(6).
  [2]赖华清.加强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几点建议[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