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注重课前预习 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张 曼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预习,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一种对学生发展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该忽略它,应该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课前预习 种类 方法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我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预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预习课文了吗?”回答则是整齐响亮的“预习了。”但要问起他们是怎么预习的,则除了读几遍课文外就没有其它答案了。当然预习时读课文是必需的,但只停留在读课文上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预习的种类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期预习: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分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预习: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二、掌握预习的方法:
1.明确各年级段的预习任务和目标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3)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2)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3)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4)你还了解刘伯承哪些事迹?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3)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2.预习的方法: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
6)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之前,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7)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课,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预习的时间较少,则应该把时间用于一课的集中预习。
2、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这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3、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以为了不起,认为听课没有必要了,进而听课精力不集中,这就喧宾夺主了。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四、重视预习检测
要求提出来了学生不按要求做也是徒劳,因此我很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检测。不仅要求组长检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也是根据自己提出的预习要求来进行教学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意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比如学生没有给不会认的字注音及时发现,及时提醒。让学生板书生字的形近字,让同桌互读生字去发现学生预习时是否按要求对不会的生词多读了几遍。认真听学生的朗读,发现没有读熟的同学点名提醒,让学生明白老师随时都在关注他们的预习情况,心里绷紧一根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预习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只有抓好学生的预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次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预习,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一种对学生发展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该忽略它,应该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但是预习课文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还有预习课文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只有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学生才能更主动自主地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教学在线,2010(12)。
[2]乔田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教学,2010(2)。
[3]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3)。
关键词:课前预习 种类 方法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我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预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预习课文了吗?”回答则是整齐响亮的“预习了。”但要问起他们是怎么预习的,则除了读几遍课文外就没有其它答案了。当然预习时读课文是必需的,但只停留在读课文上是远远不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预习的种类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学期预习:开学前,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联系以往的经验教训,摸清自己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制订学期学习计划。
学期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全册预习,从整体上了解和熟悉全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通读教材,清楚教材的章节数、章节题目和分量;然后明确教材的目的、任务、要求、重点和难点等,从客观上把握教材;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搜集参考用书,试做有关练习,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2、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的学习之前用比较完整的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如何学习的方法。阶段预习一般利用晚上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节假日(包括双休日)进行。
阶段预习的做法一般为单元预习。如果对某科已进行了全册预习,则可在完成了全册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熟悉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探索单元间的相互联系,消化理解重点知识;通过试做课后习题巩固预习效果;做好单元预习笔记。
3、课前预习:指在老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自己去独立地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二、掌握预习的方法:
1.明确各年级段的预习任务和目标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3)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2)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3)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4)你还了解刘伯承哪些事迹?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3)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2.预习的方法: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学生,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
6)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之前,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7)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前预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课,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预习的时间较少,则应该把时间用于一课的集中预习。
2、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这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3、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以为了不起,认为听课没有必要了,进而听课精力不集中,这就喧宾夺主了。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四、重视预习检测
要求提出来了学生不按要求做也是徒劳,因此我很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检测。不仅要求组长检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也是根据自己提出的预习要求来进行教学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意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比如学生没有给不会认的字注音及时发现,及时提醒。让学生板书生字的形近字,让同桌互读生字去发现学生预习时是否按要求对不会的生词多读了几遍。认真听学生的朗读,发现没有读熟的同学点名提醒,让学生明白老师随时都在关注他们的预习情况,心里绷紧一根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预习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只有抓好学生的预习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其次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预习,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一种对学生发展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该忽略它,应该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果。“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但是预习课文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还有预习课文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只有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学生才能更主动自主地学习,“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教学在线,2010(12)。
[2]乔田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教学,2010(2)。
[3]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