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作者】 高 雪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什么是音乐欣赏: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学生很容易回答:音乐欣赏就是听音乐。的确,听就是欣赏的俗称,一般人们都是这样用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去听音乐会”,“请你听听这段音乐”,却很少有人文绉绉地说:“去欣赏音乐会”,“请你欣赏这段音乐”。“听”在这里和“欣赏”是同义词,却用的很普遍。不过严格地说,欣赏和听还是有差别的。我认为欣赏是从审美角度去听音乐,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心灵上的触动,而不是随随便便地听,其要求有所不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欣赏课的教学课堂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 培养创新 实践性
  音乐欣赏教学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各种要素、各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下面主要以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些见解。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明确了兴趣的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美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水平的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及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音乐欣赏的重要保证。欣赏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感受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以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增长音乐知识、积累音乐词汇,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使之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音乐作品与生俱来的,因而必须让学生去投入地体会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如欣赏《日出》时,教师只是用一些言语去讲授作者创作的背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是远远不够的。大篇幅的讲解,不仅耽误作品欣赏的时间,更会被教师的一番讲解让学生的欣赏兴趣全无。失去了兴趣,何谈让学生去深入理解作品、分析作品,以及如何体会音乐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效果?欣赏课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讲述为主,只会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是达不到体会作品内涵的目的的。在讲述此类作品时,首先让学生先熟悉作品的旋律、节奏,并自由发挥想象力,说出音乐讲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体,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对作品的理解,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方式导人新课,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我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的诗句,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以歌曲为背景音乐的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接着,我通过音乐画面再富有感情地讲述每个段落表现的场景,这样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音乐意境中,教学新课就能顺利进行了,学生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从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欣赏课是一个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即小学生;客体是老师和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在互动过程中,作为客体的老师承担着引导学生的作用,而音乐则是打开学生思绪的钥匙。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所欣赏音乐作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当然,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也功不可没,它通过自身的音乐特征丰富学生的听觉,将学生带入音乐作品所要呈现的意境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在作品创作中的背景,作者当时的思绪和情感等。为学生的思绪插上翅膀,去感受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作为音乐老师,我们要善于去打开学生因忙碌的学习而不被重视的那双可以翱翔音乐天空,打开思绪的翅膀,我们只有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种种特征,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例如:欣赏《游击队之歌》,在整部作品中无不体现着群众想要消灭敌人的高昂激情,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即兴表演悄无声色的将学生带入到那个抗日的年代,似乎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意境中,每一个学生刹那间都成了一个个抗日小战士,满怀一腔热血,随时准备为打倒敌人作出贡献。音乐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课时,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开发学生内心里的那份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现今,学习的压力却将这份“力”的光芒深深掩埋。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在无意间达到了非音乐的目的。总之,音乐欣赏不仅为学生的思绪插上了翅膀,还为学生的创造力添砖加瓦,更在有意无意间开发着学生的内在潜质。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天分,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模式’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因此,在音乐欣赏互动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培养创新人才作出一份贡献。
  四、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导入 
  老师对音乐作品的演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演唱,二者相互结合把音乐的内在形象,所要表达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同时也促进学生对音乐欣赏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如欣赏好莱坞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Do Re Mi》时,当我用电子琴演奏出这首曲子的前奏时,优美、缱绻的音乐让同学们瞬时间安静下来,到了演唱部分时有很多学生都一起轻声附和。在歌曲终了的一刻我顺势道出这节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即《Do Re Mi》,学生顿时对这节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音乐欣赏课在同学们对这部电影的种种感叹中结束,一堂音乐欣赏课就这样巧妙的完成了。又如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时,我先请会唱京剧的同学给大家演唱几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然后我再演唱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片段《都有一颗洪亮的心》,我唱一部分请学生接着唱一部分,再请在座学生点评,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题,即《迎来春色换人间》。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参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堂,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造成。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音乐欣赏课不让学生参与实践表演,只是一味的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内容,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学生兴趣也会大大降低,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音乐欣赏课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大胆的进行表演或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也可利用肢体和常见物品作为一种“乐器”, 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而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不仅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
  2、《小学音乐课堂习惯二、三谈》(郑媒因)
  3、纪明明:《素质教育,我们该如何面对》音乐天地?2006.3
  4、郑莉:《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高等音乐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