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作者】 丁 丽

【机构】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建筑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它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筑的方式获得。从而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
  情境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情境起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语言又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浸泡”的语言实践。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浸泡”于语言实践。要抓住情境教学形象性、暗示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点为英语教学服务。
  一,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语)只有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学生创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一种积极性,如课前一首歌,课前自编小品表演,课前用英语唠家常等,都可使学生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在教学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学校的校规和家规,然后让学生们讲讲自己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看法。展开If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的辩论赛。这使学生都积极思考、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趁此机会,教师又问;What rules do foreign students have?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形成部分规章制度的不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收到了预计效果。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普遍学习兴趣。应运用学生喜欢的直观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听录音、简笔画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使抽象变为具体,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如教学现在进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家庭的生活画面,父亲在看报纸,母亲在做饭,儿子在做作业,女儿画画,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看图说话。如 The father is reading the newspaper. The son is doing his homework. He is a good student. The daughter is drawing a nice picture on a card. Maybe the card is a gift for her mother. Mother is cooking for her family. She is good at cooking.学生争着说出一些不同于别人的内容,效果较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二、创设疑问、讨论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学习
  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个人才智,表达个人观点和见解,使原本一个比较模糊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例如:初中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的区别较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可罗列一些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的结构的例句,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There are fif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I have three books.让学生由疑问(区别是什么?)——讨论——结论(区别是……)学生分类罗列,其实讨论过程,就是一种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很快就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 ….. 有 ….. ”。而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知识,掌握的将更熟练,记忆更长久。再例如,给学生列举两个句子:I like English, he likes English,____. I don’t like apples, he doesn’t like them_____. 问学生:横线上应填写什么词?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而总结出“too”和“either”的用法。也可使学生慢慢养成爱思考、善总结的好习惯。
  三、创设创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独立、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过去式时教师出示一个学生昨天一天的活动画面,但出示时遮住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展思维的机会,还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学完一篇课文后,给出几个keywords 让学生去编一些内容,比如,在环境保护一课中,给学生几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讨论:I am a tree/a river….I want to say….or I want to tell people….随着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如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money or happiness ? What kind of teacher is a good teacher?  既可使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最充分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又可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灵活运用语言知识,从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以提高。
  四、创设激励情境,促进学生敏捷思维
  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个个都跃跃欲试,争取胜利,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好胜心理。比如,刚刚学习英语不久,在学生掌握知识不是很多时,我就举办英语竞赛,刚开始给一个“Word puzzle”看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找的单词最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给出一定条件,如服装类单词、水果类单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写出单词,或绕口令比赛、朗读比赛、辩论赛、作文比赛、综合知识竞赛等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氛围中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合作意识和毅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设真实、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过去只强调学生写的能力,个个都是“哑巴英语”,显然这是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还要有综合运用语言和他人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应用情境,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言源于生活,每个人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来讲话,也是一种交际。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编写对话,如在学习有关疾病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病人等角色,在学习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一文时,让学生扮演记者,对经历了暴风雨的居民进行采访,使学生带着求知的兴趣,借助对教材的探索,积极、主动地编对话或故事,去归纳概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不断变换角色,不仅使他们的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并且使许多学生战胜了胆怯,培养了在众人面前说英语的勇气,越说越好,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下训练,不仅认识客观实在,并且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了,提高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交流,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语言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语法结构、语音、词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当今语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取行之有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断进取、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