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提实效
【作者】 杨 雷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效课堂源于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资源完美结合。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推进中师生互动对话而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是预料之外的新资源。这种资源往往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如果能及时捕捉利用,就会快速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捕捉 实效性 提高
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特别是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启发思考,促进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启发,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指明方向。教师要启发学生,并利用学生“反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再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把握课堂的动态分寸,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用纸折(或剪)出自己的佳作展示于黑板。“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出了图形的共同点:有一条线,每个图形的左右两边一样大。答案的诞生,证明了学生的发现,达到老师预设的目的。“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些图形的相同点找出来了。那么谁知道‘这条线’在书本上叫什么?‘左右两边一样大’又怎么说?”亲切的激励语,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加上问题的步步紧逼,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他们摆正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老师、我知道这条线叫‘对称轴’,‘左右两边一样大’说成‘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你是从那儿知道的?”“书上。”“真聪明,你知道老师今天要上那,还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此时揭示课题恰到好处,把学生的思绪拉了回来,定格在课题‘轴对称图形’上。这一过程促进了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但不都是有效的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信息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适时纠正、引导,还要会慧眼识金,果断取舍。使课堂教学向纵横方向发展,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共性错误当作是一种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错误,教师若能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重新定位,且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在纠错、析错和改错中感悟道理、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老师没有马上作出肯定,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说说、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白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此时,老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A:“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师随机补充)那我们测量实心的圆锥的高时,就要准备打孔的工具,从圆锥底面钻个孔才能测量?”生沉思……
学生B:用我们量身高的方法,把它靠在墙边来量……
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见,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是具有特殊教育教学价值的财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当的提问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的冲突,切不可把学生引入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内。总之,借助错误性资源,引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建构是有效的。
三、有效利用“生活性”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很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儿童和成人对于同一数学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基于不同体验和材料,观念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到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有效利用“考问”资源,构建课堂民主的氛围
考问源于学生对知识有疑问,才会考问老师。由传统课堂上教师考问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到转变为学生考问教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一种角色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也是一次教学的变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考问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构真正民主的数学课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被学生考是一件好事,一定要改变只能教师出题考学生,不能学生出题考教师的观念。因为教学活动本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活动,必然有师生双方之间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要欢迎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的发问,善待学生的发问。
有的老师怕学生考问,特别是不着边际的考问,怕影响教学的进程,怕在学生面前出错、尴尬没面子。 这说明教师还没转变观念,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考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考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要摆正心态,并使学生明白教师的学问是有限的,有的问题回答不出来也是正常的,因为“学无止境”,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当堂课解答不出来,也可以借助课后老师之间的交流、查阅相关的资料,再在下一节课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解决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心教学”完美统一,谱出课堂民主的美妙乐章。
总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想尽一切办法诱导、启发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还要会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其次,教师还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志卷,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J].新课程,2016年。
[2]朱兆权,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数学大世界,2012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成性资源 捕捉 实效性 提高
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特别是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启发思考,促进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启发,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指明方向。教师要启发学生,并利用学生“反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再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把握课堂的动态分寸,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用纸折(或剪)出自己的佳作展示于黑板。“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说出了图形的共同点:有一条线,每个图形的左右两边一样大。答案的诞生,证明了学生的发现,达到老师预设的目的。“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些图形的相同点找出来了。那么谁知道‘这条线’在书本上叫什么?‘左右两边一样大’又怎么说?”亲切的激励语,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加上问题的步步紧逼,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他们摆正自已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又开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老师、我知道这条线叫‘对称轴’,‘左右两边一样大’说成‘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你是从那儿知道的?”“书上。”“真聪明,你知道老师今天要上那,还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此时揭示课题恰到好处,把学生的思绪拉了回来,定格在课题‘轴对称图形’上。这一过程促进了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但不都是有效的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信息反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适时纠正、引导,还要会慧眼识金,果断取舍。使课堂教学向纵横方向发展,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机智和智慧就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和积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空间。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共性错误当作是一种课堂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错误,教师若能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重新定位,且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那么学生就会在纠错、析错和改错中感悟道理、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老师没有马上作出肯定,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说说、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白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此时,老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
学生A:“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师随机补充)那我们测量实心的圆锥的高时,就要准备打孔的工具,从圆锥底面钻个孔才能测量?”生沉思……
学生B:用我们量身高的方法,把它靠在墙边来量……
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在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中,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见,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它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的错误往往是具有特殊教育教学价值的财富。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适当的提问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的冲突,切不可把学生引入早已设置好的“思维圈”内。总之,借助错误性资源,引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建构是有效的。
三、有效利用“生活性”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很多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儿童和成人对于同一数学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基于不同体验和材料,观念具有不同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到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四、有效利用“考问”资源,构建课堂民主的氛围
考问源于学生对知识有疑问,才会考问老师。由传统课堂上教师考问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到转变为学生考问教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一种角色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也是一次教学的变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考问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构真正民主的数学课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被学生考是一件好事,一定要改变只能教师出题考学生,不能学生出题考教师的观念。因为教学活动本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活动,必然有师生双方之间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要欢迎学生的发问,鼓励学生的发问,善待学生的发问。
有的老师怕学生考问,特别是不着边际的考问,怕影响教学的进程,怕在学生面前出错、尴尬没面子。 这说明教师还没转变观念,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考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考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要摆正心态,并使学生明白教师的学问是有限的,有的问题回答不出来也是正常的,因为“学无止境”,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当堂课解答不出来,也可以借助课后老师之间的交流、查阅相关的资料,再在下一节课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解决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心教学”完美统一,谱出课堂民主的美妙乐章。
总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想尽一切办法诱导、启发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还要会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其次,教师还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志卷,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策略[J].新课程,2016年。
[2]朱兆权,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数学大世界,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