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性思考

【作者】 林 升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庆华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生活化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生活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充分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贯穿导入新课、指导学生互帮学习、结束新课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洋溢生活气息。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 生活化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促使学生关注身边人、事、物,对生活进行观察、反思,促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沟通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何谓生活化
  法国启蒙运动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由此可见,生活化是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生活和课本对话。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生活化对思想品德课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
  钟启泉等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促使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或关心的话题,必会激发其参与热情,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收获优质的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安全的课堂体现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要求教师熟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做学生生活的引路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建立平等、民主、融洽师生关系。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富有真实性和灵动感,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体验感悟新知。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经过自主合作探究,领会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演绎学生多彩的生活,使学生有“我的课堂我作主”的感受。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思考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教师可以选取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实例进行导学并力求伴随导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一)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习动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课题。鉴于此,导入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二)在传授新知识(即指导学生互帮)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能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表明,课中适时用学生熟知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维持其学习动机。如进行“劳动的不同形式”导学时,教师播放:“农民收稻谷”“农村修村级公路”“学生打扫校园清洁”“教师备课”四个场景的视频。这四个场景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是太熟悉了。农村学生收麦割稻、扫除保洁、干家务等都有亲身体验,知道哪些活儿用体力多,哪些活儿用脑力多,故能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务必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发掘知识、感悟人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以此维持学习动机。
  (三)在新课结束时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内化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引导他们多看、多想、多说、多参与,使课堂生活化。
  (四)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亲历生活,以延伸学习动机。
  当今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大有好处的。
  余文森、吴刚平等专家认为:知识、经验以及其他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中,教师在“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识—新课结束—课外实践”各环节中,都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恰当、具体、鲜活、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甜美,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叶上雄.生活教育十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许惠英,张广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 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