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新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运用
【作者】 周青华
【机构】 四川省武胜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是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重要责任,特别是竞争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抓住教材这个载体,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平台优势,着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理念 实施运用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是个人发展之根。随着社会发展脚不步的加快,培养创新精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当今,实施创新教育便成了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要求。而小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便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那我们如何依据课程资源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观点和实践做法。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创新资源
教材是教学凭借,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从现行教材来看,其中有很多资源可以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应用。因此,作为教学设计的我们,就应深入挖掘,把其中蕴含的资源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学习平台。
一是现行教材中描写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二是现行教材记叙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洋溢着创新。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甚至是一次洗礼或震憾。
三是现行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让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我们可以说,思维参与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语文由于学科原因,更需要思维、想象等参与,因此,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
(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
(2)表达更离不开创造。无论是听与说,还是书面的作文表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有同样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我们常说,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但都表达了各自意思,这说明了其中有了创造。在现实中,虽然不乏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之人,但我们认为这是说话的大忌,没有创新性。在写作中同样如此。
(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三、搭建语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最终就是要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能创造新的事物来。因此,我们应充分抓住语文资源无处不有的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在反复的渗透与有意识的培养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才会增强,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有标新立异的做法,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创新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新华,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年。
[2]马建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2年。
[3]王立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理念 实施运用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是个人发展之根。随着社会发展脚不步的加快,培养创新精神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当今,实施创新教育便成了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要求。而小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便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那我们如何依据课程资源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观点和实践做法。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创新资源
教材是教学凭借,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从现行教材来看,其中有很多资源可以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应用。因此,作为教学设计的我们,就应深入挖掘,把其中蕴含的资源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学习平台。
一是现行教材中描写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二是现行教材记叙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洋溢着创新。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甚至是一次洗礼或震憾。
三是现行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让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我们可以说,思维参与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语文由于学科原因,更需要思维、想象等参与,因此,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
(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
(2)表达更离不开创造。无论是听与说,还是书面的作文表达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有同样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我们常说,各抒己见,议论纷纷,但都表达了各自意思,这说明了其中有了创造。在现实中,虽然不乏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之人,但我们认为这是说话的大忌,没有创新性。在写作中同样如此。
(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三、搭建语文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最终就是要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能创造新的事物来。因此,我们应充分抓住语文资源无处不有的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锻炼。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在反复的渗透与有意识的培养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才会增强,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有标新立异的做法,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创新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新华,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2年。
[2]马建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2年。
[3]王立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