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技巧例谈
【作者】 刘德刚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新颖别致的结尾,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根据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结尾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教学;结尾技巧;方法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谈谈物理课结尾的一些做法。
一、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核能”一课画龙点睛归纳为: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核能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二、首尾照应式
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这样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火红?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为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这种结尾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后,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中N的理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四、引导预习式
每节物理课虽可自成“体系”,但作为一堂课所讲授的知识仅是整个物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段,它与前后章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关系甚密,不易分割。因此在设计结尾时要通盘考虑,在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导预习式结尾的设计应根据下次课要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交给学生。使他们预习时能够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地学习,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如:在高一“圆周运动”一节的结尾时,教师可设计预习提纲如下:①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为什么不断发生变化?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③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通过课后预习,学生们对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引起了注意,不易理解的难点上课时可集中精力突破。显然,成功的预习启导伴之学生自己的努力,定会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能引起听讲者的浓厚兴趣,诱发听讲者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因而,难点课题都应指导学生预习,主动领悟知识。如“电动势”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前一课结尾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1)电源有什么作用?(2)电动势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它的数值如何量度?(3)电动势与电压对比,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电动势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坚持授课结尾时简要的指导学生预习,这是向“教是为了不教”转化。
五、激励式结尾
课堂结尾时,我们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的精要之处进行揭示,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论的教育。比如,我在讲完“行星的运动”时是这样收尾的:“进军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类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摇篮,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在征服宇宙的进程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诗句展望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期望大家能在将来投身到这一前景灿烂的事业中去!”这种收尾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的为民族复兴、为科学献身的思想感情.激励是激发学生情感和意志的一种手段。它常用于作业讲评课和试卷分析课。教学结尾时,教师以满腔热忱,满怀期望和信任的“结束语”,激发、鼓励学生,增强其取胜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做到知难而进,勤奋攻关。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其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晓变,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结尾方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关键词:教学;结尾技巧;方法
课堂结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使课堂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出与之适应的结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谈谈物理课结尾的一些做法。
一、总结归纳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如“核能”一课画龙点睛归纳为:
通过这样总结归纳的结尾,使学生对核能的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利于学生记忆。
二、首尾照应式
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结尾时,不要忘记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消除悬念,做到悬念不悬。这种结尾方式,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又照应了开头,因而使一堂课的教学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系统。由于首尾的照应,所以这种结尾通常用于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即只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便可解决、消除引课时所设下的悬念。如:“光的色散”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这样开头:“天空为什么像蓝色的海洋?早晨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更火红?如果你乘宇宙飞船到达了周围没有空气的月球之上,此处你看到的太阳还是火红的吗?见到的天空还是蔚蓝的吗?”针对这一开头,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光的色散规律去思考分析上述问题,会发现月球上的太阳竟然与地球上颜色不同,太阳悬挂的天空居然一片漆黑。学生们必然会为得到新奇的答案而惊喜万分。
这种结尾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享受到解决问题、消除悬念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三、练习巩固式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章节的教学对引出概念,得出规律并非难事,而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式结尾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等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一般这种形式的结尾适用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对某些概念、规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当通过实验得出f=μN后,学生一看公式如此简单,且马上要下课了,所以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量的物理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发生,从而加深对f=μN中N的理解。
可见,这样的结尾,一方面使学生比较全面牢固地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了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膊”,把握教学进程。
四、引导预习式
每节物理课虽可自成“体系”,但作为一堂课所讲授的知识仅是整个物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片段,它与前后章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有的关系甚密,不易分割。因此在设计结尾时要通盘考虑,在让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的同时,对新课的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导预习式结尾的设计应根据下次课要学教材的重点、难点编拟预习提纲,交给学生。使他们预习时能够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地学习,以避免走弯路,做无用功。如:在高一“圆周运动”一节的结尾时,教师可设计预习提纲如下:①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为什么不断发生变化?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还是成反比?③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通过课后预习,学生们对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使学生引起了注意,不易理解的难点上课时可集中精力突破。显然,成功的预习启导伴之学生自己的努力,定会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能引起听讲者的浓厚兴趣,诱发听讲者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因而,难点课题都应指导学生预习,主动领悟知识。如“电动势”是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在前一课结尾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1)电源有什么作用?(2)电动势表示什么物理意义?它的数值如何量度?(3)电动势与电压对比,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这对电动势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坚持授课结尾时简要的指导学生预习,这是向“教是为了不教”转化。
五、激励式结尾
课堂结尾时,我们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知识的精要之处进行揭示,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论的教育。比如,我在讲完“行星的运动”时是这样收尾的:“进军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人类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摇篮,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人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在征服宇宙的进程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诗句展望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期望大家能在将来投身到这一前景灿烂的事业中去!”这种收尾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的为民族复兴、为科学献身的思想感情.激励是激发学生情感和意志的一种手段。它常用于作业讲评课和试卷分析课。教学结尾时,教师以满腔热忱,满怀期望和信任的“结束语”,激发、鼓励学生,增强其取胜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做到知难而进,勤奋攻关。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如此,其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知常,又要晓变,用自己的心血设计出具有特色富于实效的结尾方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