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对地理公开课的理性思考

【作者】 朱文静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1.定位空洞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2000年2月颁布的,以下简称《大纲》)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颁布的,以下简称《新课标》)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阐述了地理教学目标,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当然要十分清楚,学生也应该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标越明确,学习会越主动,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有些地理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这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阐述教学目标?
  2.对策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而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有用、准确、具体、可操作,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应本着“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等作为基本的目标。
  关于“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设计,应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计,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切忌空洞、“上纲上线”,应该是课堂确实可以达到,并努力想方设法达到的目标。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比较具体的。而“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难免失之空洞和不易操作。因为如何就算达到理智客观,很难界定。
  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很多教师会认为,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而忽视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如能力、情感等),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二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是不要考虑高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素。最好在陈述时使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计算”、“绘制”等意义比较单一,并且能刻画地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否则的话,我们的要求就会不切实际。
  二、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1.过度注重形式
  ①合作小组建立的随意性。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学生一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的人是观众或看客,原因是该小组中这名学生成绩出众,口如悬河,其他学生学业水平较低,不善于启齿;有的小组由于自然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人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自己作业的现象……
  ②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似乎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有讨论就是最好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跑龙套”的现象,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问题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得频,讨论得勤,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出现了假繁荣的现象。当你细心考察一下学生学得怎样,你就会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样,对于小组其他成员来说,根本没有得到学习的思维训练,许多知识稀里糊涂。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建议注意以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学中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力度,要值得商榷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讨论时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注重讨论的的过程和效果。
  三、地理公开课真实性的误区及对策
  1.真实性误区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正教,是“教”给听课老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正学,因为教师对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当然会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现的完美无缺。如果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是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异化,其危害不可低估。把新课程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离开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2.对策
  教师应当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而不可能上不好再上一遍,甚至是反复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果追求教学本质以外的东西,把上课作为获取某种奖励和荣誉的机会,或者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课堂就肯定走样,甚至变质。实际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搞研究,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相信社会和家长会给付出者应有的肯定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