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作者】 刘 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是以师生双边有效合作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既需要教师科学施教,也需要学生积极高效的学,二者完善结合,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法 学法 有机统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独揽的“一言堂”,变为了“由扶到放”的“百家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了。在这课改潮流中,初中语文也由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向多样化的教法过渡,形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与学共同存在,以教引学的新局面。这不仅是新课改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人们教学理念的又一次更新,凸显了新课标精神,强调了学生主体的新的教学观。下面,我结合多年语文新课改,谈谈教法与学法互为交融的有效做法。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否认教师教的积极作用,教师仍然是引导者、组织者、释疑者角色,仍然应在这方面努力,扮演着教的行为。新课改只是认为传统教师的教方法太单一,形式太简单,太过于注重自身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生学”理念没有很好落实,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知道,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实践告诉我们,有效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以科学施教为前提的。而要达到科学施教,需要两个基础:首先,我们教师要具务较强的业务素质,除语文专业素养外,还应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教师在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处理、运用能力。因为,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倡导利用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要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然体现主体理念,开展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而教师就是要搭建平台,授予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有法可学,有平台可自主实践。
(一)加强学生自己对生活语文的实践。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自己对生活语文的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感知感悟能力,通过咏、诵等方式,融入情感,能促使体验更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二)引导学生开展积累式学习。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从实质上说,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方法和积累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统一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离开教师教的学,也没有离开学的教师的教,教与学有机统一才是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却退后,站在了引导、辅助地位了,在引导的扮演中,必然采取与引导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师“善教”,学生的“会学”,才能真正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学得快乐而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杨有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
[2]罗丽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J].广西教育,1998年。
[3]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法 学法 有机统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独揽的“一言堂”,变为了“由扶到放”的“百家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了。在这课改潮流中,初中语文也由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向多样化的教法过渡,形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与学共同存在,以教引学的新局面。这不仅是新课改实践成果的体现,也是人们教学理念的又一次更新,凸显了新课标精神,强调了学生主体的新的教学观。下面,我结合多年语文新课改,谈谈教法与学法互为交融的有效做法。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否认教师教的积极作用,教师仍然是引导者、组织者、释疑者角色,仍然应在这方面努力,扮演着教的行为。新课改只是认为传统教师的教方法太单一,形式太简单,太过于注重自身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学生学”理念没有很好落实,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知道,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实践告诉我们,有效的语文教学,必然是以科学施教为前提的。而要达到科学施教,需要两个基础:首先,我们教师要具务较强的业务素质,除语文专业素养外,还应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教师在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即信息技术处理、运用能力。因为,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倡导利用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要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必然体现主体理念,开展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而教师就是要搭建平台,授予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有法可学,有平台可自主实践。
(一)加强学生自己对生活语文的实践。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自己对生活语文的实践,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感知感悟能力,通过咏、诵等方式,融入情感,能促使体验更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二)引导学生开展积累式学习。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从实质上说,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方法和积累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统一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离开教师教的学,也没有离开学的教师的教,教与学有机统一才是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却退后,站在了引导、辅助地位了,在引导的扮演中,必然采取与引导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师“善教”,学生的“会学”,才能真正构成有效的双边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应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学得快乐而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杨有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
[2]罗丽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J].广西教育,1998年。
[3]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