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作者】 樊春阳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情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是否满足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健康的成长,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倾情投入,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人是有感情的。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带着民主的心态走进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应当像上帝一样尊敬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应以朋友的方式去相处。老师时时应以尊重的口吻和学生说话,做到情动于衷,行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景,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给每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中学生是十四五岁的孩子,是他们走向成熟过度期的时期,他们内心即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又不肯过分的张扬,和显示自己,怕同学笑话。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真心诚意的去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上往往有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搞小动作,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给予他们的就是爱心,不要粗暴训斥学生,而应耐心说服教育。使学生对你产生一种移情效应,即把学生对语文教师的爱,转移到语文学科上来。教师对学困生的民主,平等教育,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尊重是化解师生对立面的一剂良药,给学生一种尊重的民主权利,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接受情感教育。心理学家曾说过:情感是具有动力功能的,情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增加和减少的作用,如果个体学习情绪良好,人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就易于吸收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应尽量表现出耐心,愉快的心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个个如沐春风,人人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用语言来调控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去挖掘教材的情,从而引发学生的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言应当规范.鲜明.凝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且合符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参看图片,我又声情并茂的复述了课文的内容,一个老人在秋日黄昏里骑着一匹瘦马思念家乡的愁苦心境,学生通过凄苦的声音和感人的画面,再加上我发自内心的讲述,学生无不被马致远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以及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恶愤恨。从而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感情还比较单纯和幼稚。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等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和肤浅,而语文中的许多课文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如初中课文《散步》和《走一走再走一步》都是以浓浓的亲情为材料的短文,学生读了通俗易懂,易于吸收。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细致.准确地找到情感的共鸣处。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三.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上课既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的探讨,又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富有情趣和思维价值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情感的投入和师生间的交流。专家告诉我们:当代孩子有十种优秀的品质是成人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我们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向学生学习,在我们农村中学,有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课下对学生几乎没有人格的影响,不去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失策。一个好的教师不光在课堂上与学生和谐相处,在课后也应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善于抓住学生的情绪动机,给学生更多的爱,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抓住“情感”培养新世纪个性化人,素质较高的学生,应该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