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作者】 胡加亮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松涛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及方式,被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更有效合理的整合运用,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更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果,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有限,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对话。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很少。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问题的“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具有很多不同。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导,变成自己观察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更是局限性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有些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而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老师—在线学习等之间进行展开,这里的协作学习是多向互动的。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环境,更是优化了学习氛围,可以利用自己课后自由时间,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在线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小组互助、同伴互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可以发挥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信息技术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元的学习交流的课堂。实现在短时间内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传统的学科教学,语数外就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传达,而引入信息技术后,可以让各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有机衔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空间。这种资源的优势使课堂容量一下子扩大了很多倍,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获得知识。不管是书本知识的再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还是课堂训练的有效性与快捷性,信息技术的引入,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高效性是传统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的。
三、传统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关系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其资源明显存在太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但还包括非计算机方面的资源。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与限制。特别是要正确看待传统资源的重要性,并学习运用传统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应该说,信息技术资源是集成了传统资源与现代的各种资源于一体。不管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我们将传统资源和现代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更能在丰富学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愉悦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分离的活动。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有限,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对话。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用在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很少。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问题的“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后,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具有很多不同。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导,变成自己观察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请教,这种关系基本是固定的和单方面的,更是局限性的。基础好的学生只能占用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有些教师也经常要求学生互相帮助,强调协作学习,但实际上是以牺牲优等生的学习时间为代价。而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后,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内,只要网络联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老师—在线学习等之间进行展开,这里的协作学习是多向互动的。不仅拓展了学习的环境,更是优化了学习氛围,可以利用自己课后自由时间,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在线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由集体授课转变为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行的是组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仍存在集体授课这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小组学习、特别是个别化学习已经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强调了学习者的个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班上的任一位同学作为小组伙伴,一起来研究讨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小组互助、同伴互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可以发挥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信息技术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元的学习交流的课堂。实现在短时间内传递大容量的信息。传统的学科教学,语数外就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传达,而引入信息技术后,可以让各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有机衔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空间。这种资源的优势使课堂容量一下子扩大了很多倍,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获得知识。不管是书本知识的再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还是课堂训练的有效性与快捷性,信息技术的引入,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高效性是传统课堂远远不能达到的。
三、传统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关系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其资源明显存在太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但还包括非计算机方面的资源。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与限制。特别是要正确看待传统资源的重要性,并学习运用传统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应该说,信息技术资源是集成了传统资源与现代的各种资源于一体。不管是我们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我们将传统资源和现代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学识,更能在丰富学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愉悦感,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分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