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
【作者】 李小芳
【机构】 四川省长宁县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开设欣赏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广大的实验区的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美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故名思议就是唯美的艺术,教育人们要去多发现身边的和生活中的美,能够辨别出事物的真假丑陋,激发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在美术的熏陶之下学生的道德也随之提高,懂得去关心周围的人,懂得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学生在观看罗立中的那幅关于父亲油画的时候,内心一定会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为我们无私的付出,这种感触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懂得去孝敬的道德会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骨子里。鲁迅先生曾经也说过:“美术可辅冀道德。”而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弘扬的,所以美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多引导他们看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作画的时候怀着一个“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心态,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够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高中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美术不仅仅是美术,在中国的古代评价一个画作优秀的时候就经常会用到诗中有画,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素养。在画中作者的思维得到放飞,情感得到释放。学生可以从一首诗歌里面想象出一副唯美的画面,他们可以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美景和只是近黄昏的时光易逝的忧伤,他们也可以想象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的雄伟奇特的景观。
美术是没有国界的,伟大的艺术家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荷兰的梵高,意大利的达芬奇,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们用他们绝世的作品影响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他们的文化和他们所处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在被我们欣赏和容纳中。这促使了文化的融化和个人文化的多元化。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加的广阔,我们的胸襟变得更加宽广。
二、做好师生的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更好地激发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直接关乎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于高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高中美术的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的美术。
三、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四、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美术基础、欣赏和能力水平也有差异,对美术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其美术素质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搞“齐步走”。美术的绘画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绘画训练应该是一种感觉、观察方法的训练,属于非智力训练的范畴。每一个人的感觉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相互差别,又互有优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设计,努力创设一个愉快、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遵循学生身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有的学生形体感觉方面较好,有的学生色彩感觉方面较好,有的学生整体感较好……如果他们学习内容一样,按绘画成绩和学习态度分层分组展开教学,那么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多种多样。这样,教师的辅导难度不但会大大增大,辅导的效果也未必理想,并且学生的训练针对性不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分层教学的优点,把某些感觉相类似的学生编为一组的方法,以“大班导学,小组教学,分组训练,个别指导”相结合为模式进行课堂实践。这种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既有利于教师辅导,又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术故名思议就是唯美的艺术,教育人们要去多发现身边的和生活中的美,能够辨别出事物的真假丑陋,激发人们去追求真善美。在美术的熏陶之下学生的道德也随之提高,懂得去关心周围的人,懂得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学生在观看罗立中的那幅关于父亲油画的时候,内心一定会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为我们无私的付出,这种感触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懂得去孝敬的道德会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骨子里。鲁迅先生曾经也说过:“美术可辅冀道德。”而道德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弘扬的,所以美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多引导他们看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作画的时候怀着一个“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心态,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够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高中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美术不仅仅是美术,在中国的古代评价一个画作优秀的时候就经常会用到诗中有画,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素养。在画中作者的思维得到放飞,情感得到释放。学生可以从一首诗歌里面想象出一副唯美的画面,他们可以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美景和只是近黄昏的时光易逝的忧伤,他们也可以想象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北的雄伟奇特的景观。
美术是没有国界的,伟大的艺术家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荷兰的梵高,意大利的达芬奇,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们用他们绝世的作品影响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他们的文化和他们所处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在被我们欣赏和容纳中。这促使了文化的融化和个人文化的多元化。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加的广阔,我们的胸襟变得更加宽广。
二、做好师生的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更好地激发高中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直接关乎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于高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只有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高中美术的学习中来,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的美术。
三、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这里,“问”可以是教师问,也可以是学生问;“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一般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四、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美术基础、欣赏和能力水平也有差异,对美术的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其美术素质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全体学生拉到同一条“起跑线”上搞“齐步走”。美术的绘画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绘画训练应该是一种感觉、观察方法的训练,属于非智力训练的范畴。每一个人的感觉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相互差别,又互有优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设计,努力创设一个愉快、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遵循学生身心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有潜质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例如:有的学生形体感觉方面较好,有的学生色彩感觉方面较好,有的学生整体感较好……如果他们学习内容一样,按绘画成绩和学习态度分层分组展开教学,那么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多种多样。这样,教师的辅导难度不但会大大增大,辅导的效果也未必理想,并且学生的训练针对性不强。于是,我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分层教学的优点,把某些感觉相类似的学生编为一组的方法,以“大班导学,小组教学,分组训练,个别指导”相结合为模式进行课堂实践。这种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既有利于教师辅导,又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