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作者】 李自芹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音乐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启迪智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节奏可以说是一个音乐的框架和结构,节奏感主要是指节奏和节拍的感知和表现能力。节奏感在音乐活动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也成为小学生教育音乐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能让小学生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并且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练习和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人体打击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就是要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以节奏感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他所创造的人体打击乐,是向小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很可取的教学方法。这种人体打击乐,是以四肢为“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等动作,奏出动听的节奏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人体打击的伴奏方法结合音乐教学内容,结合唱歌、舞蹈、音乐游戏及日常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具体做法是:
1、在律动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拍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有节奏变化的律动曲。在教学这首歌时,用拍手、跺脚、拍肩、点头等动作,编成律动教给小学生,根据节奏不同、强弱不同进行练习。小学生通过四肢活动,拍打出比较动听的节奏来,这样小学生对这首歌不但学得快、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
2、在唱歌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在教小学生唱歌时,应采用让小学生点头或拍手为歌曲打拍子的方法。如在教《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时,让小学生一边唱一边拍手,这样即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活跃气氛。
3、在音乐游戏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这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形式。如“开火车”的游戏,它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和单色的变化,使小学生即兴发挥的能力。“开火车”游戏乐曲表现了一列火车从车站缓缓开出,节奏鲜明的音乐,激发了小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为音乐生动造型,促进了小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
三、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
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小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小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一定要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来训练小学生运动神经感受的反映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动是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这个动强调的不是动作的优美程度,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主要表现在动作上,而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听音乐多,老师讲的少,发挥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创造力的培养。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让小学生用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就可以了。例如教师弹琴小学生区分音的高低,教师弹低音区且节奏较慢时小学生会自觉地用大象的动作来表示,教师弹高音节奏稍快时小学生会用小兔子来表现音乐,可见在小学生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小脚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四、在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同时注重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孩子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于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孩子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孩子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孩子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人体打击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就是要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德国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以节奏感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他所创造的人体打击乐,是向小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很可取的教学方法。这种人体打击乐,是以四肢为“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等动作,奏出动听的节奏音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人体打击的伴奏方法结合音乐教学内容,结合唱歌、舞蹈、音乐游戏及日常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具体做法是:
1、在律动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拍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有节奏变化的律动曲。在教学这首歌时,用拍手、跺脚、拍肩、点头等动作,编成律动教给小学生,根据节奏不同、强弱不同进行练习。小学生通过四肢活动,拍打出比较动听的节奏来,这样小学生对这首歌不但学得快、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
2、在唱歌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在教小学生唱歌时,应采用让小学生点头或拍手为歌曲打拍子的方法。如在教《幼儿园里好事多》这首歌时,让小学生一边唱一边拍手,这样即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活跃气氛。
3、在音乐游戏中运用人体打击乐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游戏是音乐指导下的游戏,它把音乐和动作合在一起,使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唱歌、舞蹈和欣赏音乐。这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教学形式。如“开火车”的游戏,它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和单色的变化,使小学生即兴发挥的能力。“开火车”游戏乐曲表现了一列火车从车站缓缓开出,节奏鲜明的音乐,激发了小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为音乐生动造型,促进了小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节奏感。
三、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
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小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小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一定要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来训练小学生运动神经感受的反映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动是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这个动强调的不是动作的优美程度,小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主要表现在动作上,而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听音乐多,老师讲的少,发挥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创造力的培养。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让小学生用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就可以了。例如教师弹琴小学生区分音的高低,教师弹低音区且节奏较慢时小学生会自觉地用大象的动作来表示,教师弹高音节奏稍快时小学生会用小兔子来表现音乐,可见在小学生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小脚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四、在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同时注重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孩子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孩子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孩子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孩子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