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作者】 郑子尔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抓好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主阵地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考埋单。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奠基学科,其具有“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倡导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的今天,我们应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而课堂教学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而传统教育由于过于为“应试”卖力,只顾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解题而不能创新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更不能标新立异地服务生活。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应走出“应试”阴霾,创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四个方面着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创新源于好奇驱动,好奇是创新动机生成的前提,没有好奇,就不会有创新发现,更不会产生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无不与他们儿时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能力,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我们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我们知道,思维起源于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首先,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提出问题后,学生虽兴趣盎然,却一时又难以说出答案。有学生说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出示问题:假若是电影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二、发展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造力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是运用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重组或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个体在进行思维时借助于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丰富的想象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的情景。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再创造”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到:“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落实到教学中,也就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者创建数学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创造数学。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发学生创新。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操作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能力,也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有福,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
[2]朱明德,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J].中学教研,2002年。
[3]陈鸿莉,刍议创新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及实践措施[J].赤子,2014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主阵地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地要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考埋单。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奠基学科,其具有“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倡导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的今天,我们应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而课堂教学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而传统教育由于过于为“应试”卖力,只顾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解题而不能创新解答实际生活问题,更不能标新立异地服务生活。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应走出“应试”阴霾,创新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从四个方面着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创新源于好奇驱动,好奇是创新动机生成的前提,没有好奇,就不会有创新发现,更不会产生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无不与他们儿时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能力,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我们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我们知道,思维起源于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教学中,我常常利用教材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首先,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提出问题后,学生虽兴趣盎然,却一时又难以说出答案。有学生说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出示问题:假若是电影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二、发展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造力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是运用运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重组或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个体在进行思维时借助于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丰富的想象是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努力培养、激励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的情景。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再创造”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到:“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落实到教学中,也就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或者创建数学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创新,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应体现于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创造数学。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发学生创新。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操作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能力,也培养了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有福,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
[2]朱明德,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J].中学教研,2002年。
[3]陈鸿莉,刍议创新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及实践措施[J].赤子,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