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
【作者】 董茂华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个“学”,不但是“学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否则,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阅读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行之有效。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渗透主要落实在传授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两方面。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语文教学只有把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1、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例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哲学、美学、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作品,要领会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要点,学习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科技作品,要理解科学的观点、依据和结论,汲取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态度、方法,以及探索精神。
2、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和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的是一个动作,有的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主旨的。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比如,把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最后的一段话,最能体会鲁迅的感情。
3、把握作者的总体情况,并与文本本身结合加以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它也总要收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将作者与历史和时代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培养自己阅读和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吕叔湘在其著作《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要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层次的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古汉语字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在教学时应加以很好地利用。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中和课文后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语文教学只有把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1、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例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哲学、美学、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作品,要领会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要点,学习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科技作品,要理解科学的观点、依据和结论,汲取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态度、方法,以及探索精神。
2、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和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的是一个动作,有的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主旨的。抓住文章中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学习,培养从小处着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比如,把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最后的一段话,最能体会鲁迅的感情。
3、把握作者的总体情况,并与文本本身结合加以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它也总要收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将作者与历史和时代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培养自己阅读和把握文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吕叔湘在其著作《吕叔湘论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要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层次的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古汉语字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在教学时应加以很好地利用。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中和课文后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