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作者】 吕树霞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郑山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让他们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还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语文素养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 学习习惯 培养 加强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句精典名言。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说到:“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要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更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我们知道,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法和时间促成。因此,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在授予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语文学习习惯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只能分别予以讨论。
一、培养学生主动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学前的预习和学后的复习都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我们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既没有方法进行,也没有自主性去实践。因此,在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习惯上,我们不仅要加强方法授予,更要注重学生其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兴趣驱使下自主参与到预习或复习中去。但当前,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落实到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新课上完后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们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但我们现行小学生没有这个质疑学习的习惯,需要我们培养。我们知道,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就不能敢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我们要通过“教有疑”策略或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思维诱发,使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要实现这种,首先需要的是要提高学生专注力,让他们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跟上节奏。如果他们“人在曹营心在汉”,思维也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因此,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另外,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这也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良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主动参与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参与的较少,大多需要我们教师教学诱发和引导,让他们在感到有趣有乐时,才能受到吸引而参与。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趣味性,并通过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这是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四、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平台,但我们很多学生却“羞于启齿”,不敢表达。从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语文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有的能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但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就是不良的习惯。因此,我们要以语言学习为载体,鼓励学生学会表达,方法就是先告诉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让他们提高表达所需要的勇气。其次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个例子,就是个平台。因此,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大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创新策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通过天长地久式的培养,让学生在反复践行中形成习惯。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培养学生习惯负责的落实。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将易于终生。
参考文献:
[1]焦苏红,浅析小学语文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2年。
[2]郭正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文教资料,2009年。
[3]卢益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
关键词:小学语 学习习惯 培养 加强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句精典名言。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说到:“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要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更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我们知道,习惯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法和时间促成。因此,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我们在授予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语文学习习惯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我们只能分别予以讨论。
一、培养学生主动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学前的预习和学后的复习都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我们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既没有方法进行,也没有自主性去实践。因此,在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习惯上,我们不仅要加强方法授予,更要注重学生其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兴趣驱使下自主参与到预习或复习中去。但当前,我们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落实到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新课上完后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们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但我们现行小学生没有这个质疑学习的习惯,需要我们培养。我们知道,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语文,就不能敢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我们要通过“教有疑”策略或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思维诱发,使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要实现这种,首先需要的是要提高学生专注力,让他们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跟上节奏。如果他们“人在曹营心在汉”,思维也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因此,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另外,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这也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思考的良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主动参与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小学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参与的较少,大多需要我们教师教学诱发和引导,让他们在感到有趣有乐时,才能受到吸引而参与。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趣味性,并通过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这是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关键所在。
四、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平台,但我们很多学生却“羞于启齿”,不敢表达。从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语文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有的能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但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就是不良的习惯。因此,我们要以语言学习为载体,鼓励学生学会表达,方法就是先告诉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让他们提高表达所需要的勇气。其次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个例子,就是个平台。因此,我认为,要学好语文,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大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创新策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通过天长地久式的培养,让学生在反复践行中形成习惯。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培养学生习惯负责的落实。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就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将易于终生。
参考文献:
[1]焦苏红,浅析小学语文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2年。
[2]郭正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文教资料,2009年。
[3]卢益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