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文洋

【机构】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苇子沟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渠道,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教学经验表明: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教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但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还不能完全领会文本的内涵,教师就按照“字词句段篇”几个板块对文章一一肢解,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一切都为考试服务,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使得原本完整优美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不但使学生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而且淡化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不用说从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形成什么观念了。
  结合多年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在阅读教学前,多角度、多方面地深入钻研文本内容,避免照本宣科、肢解文本内容。
  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对文本的阅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通过阅读,从内容上把握文本的重点,揣摩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的情感,理清文本的结构,领悟作者的意图,品味文本的价值。在全面阅读和钻研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出发,旁征博引、集思广益,形成自身对文本的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地、全面的阅读指导。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如果单纯地从文本的结构去分析、理解,不仅使一篇文质兼优的散文变得七零八落,毫无美感可言,还让学生感觉味同嚼蜡。可是换一种方式,先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里了》,再让学生抓住文本中描写的事物,作者提出的问题去感知时间的流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明白作者不但自己不愿虚度此生,也想告诫所有的读者,来到了这个世上,就不能“白走一遭”。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是虚度年华还是珍惜生命?通过感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中形成综合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钻研文本内容时,不要囿于文本内容,画地为牢。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将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紧密地联系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文本意义进行立体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入钻研时,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从人文性的角度,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丰富和积累语言,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思维,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深入钻研文本时,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学生所思、悟学生所悟、疑学生所疑;同时又要思学生所未思、悟学生所未悟、疑学生所未疑。充分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进军,促进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学习语言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了解文本内容的窗口,是积累语言、感悟文本内涵的前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把文本内容读通、读懂、读透。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使学生感悟到文本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表达的精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得到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个性的张扬。
  三、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和知识的积累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先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再结合《赤壁之战》,指导学生分析曹操与东吴两军的军力对比,双方各自具备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能在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出《草船借箭》一文的关键人物诸葛亮和周瑜。同时使学生知道与此有关的两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四、在阅读教学中,以生为本,放手教学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此,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并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学生扶放结合,使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在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之后,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树立语文观,积极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积累,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原来如此有趣;阅读,原来如此快乐。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开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