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视听能力提升初探
【作者】 刘宗彩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指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高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运用,笔者结合自己小班化学校的实践,于英语视听这一细小处入手,结合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小班化发展学生视听能力的新型数字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小学生;英语视听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为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提高小学生英语视听能力十分必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已成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超过6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笔者初次接触微信,是与外教Roxy和Annabel一起摇一摇、发一段语音,分享好友圈的点点滴滴。目前,微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交流、分享增进友情的纽带。
那么作为基于“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视听能力呢?
一、优化视听理念:兴趣中认识未知
快乐学习,主动发展──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努力实现四乐课堂,即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爱学之乐,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师生的共同发展之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运用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喜欢学习,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英语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将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到大脑中,再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输出想法。那么不管是学习英语,还是学习其他学科,我们的孩子总是喜欢由生动形象的学习转换到科学理性的学习。视听既能体现生动形象这一特性,又是各种能力的基础。
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同时,英语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语言环境的外语。这要求我们尽量多地运用好视听环节,将其作为英语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进行模仿,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心智。
学英语,其关键障碍,不是“懂不懂”的障碍,而是“知不知道”的障碍。所以,笔者通过“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让孩子们了解未知的事物并产生兴趣,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来推送文字、图文、语音和视频等素材。
二、优化视听资源:创新思维中感受文化
1.精选资源,整体视听。
笔者认为在没有出版2011版英语新课标前,我们孩子学英语,通常先学单词,再把单词学习融入句式。四年级增加了听写词汇,部分学生因为听得少,听力理解差,做听力环节知道孤立的几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没有辨音能力本就听不出来,一些中等学生听出来了还要在大脑中进行中文翻译的反应时间,语言表达的意群等也都被割裂,没有整体理解。
语音拼读达人比赛,a的短音拼读练习不是为语音而语音,而是放在情景中来练习,做到音(语音拼读)、形(单词字形)、意(图片表意)、用(思维、运用词汇)四结合。孩子们通过微信把自己拼读的语音发到“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师生间的及时互动与评价,方便、快捷,对孩子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这样更有利于小班化英语视听能力的提升。
2.聚焦课堂,注重视听多观察
我们在视听中根据语气、语调、语速变化,还可以感知人物的内心,是很高兴?还是很生气?根据环境的声音,可以推测发生的场景是在哪里,是在森林?在水边?还是在学校?根据说话的声音,学生可以判断出来这里有哪些人物,在干什么,是John在踢足球,还是Sarah她们在开生日party等等。通过“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有预设地进行资源推送,孩子们随时随地通过家长的手机进行多次视听、模仿、比赛或预习,也为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在小学英语课程目标中走得更深更远。
3.欢度节日,体验国外文化差异。
结合英语国家的重要节日和文化,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圣诞节,Christmas is coming!让孩子们交流关于已知的圣诞节,提前设计并布置教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圣诞节介绍,演一演Father Christmas,唱一唱jingle bell,与外教微信祝福。
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小班化的孩子们收获更多。同时这样的学习也是借鉴翻转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011版新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另外小学阶段还要学习接触300个左右的扩充词汇,课标中未规定具体词表,各地可根据所选用的教材和实际教学需要拟定。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如果老师的视野高于词汇这一层面,那么孩子的收获将不仅仅是词汇。如果老师的视野高于语言这一层面,那么学生的收获将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综合体验,最终走向快乐地自主地学习英语。
三、优化视听实践:丰富个人微信成长袋
目前小学英语每周只有三课时,这对于学生语音、语调、语感的培养是远远不足的。
1.微信小班,关注个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关注并参与“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的孩子,通常自身很喜欢英语。在微信小班中,教师更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发过来的每一个作品,教师都可以进行评价、反馈和表扬,真正地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微信小班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创造了基础,让老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差异,知道一个个孩子的优势在哪,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2.翻转评价,记录个体
多种资源和活动的推送,都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例如,利用视听资源,学生可以模仿语音和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西方节日氛围。利用图文消息,可以进行语音达人的争创评比,支持孩子们的语音作业上传,还能对学生的语音作品进行表扬和群发。通过微信平台的创设,正好可以弥补课堂英语学习的频率不足。学生的听读作业不再是空话,语音可实时发送,老师、家长、孩子可以相互交流。这样的评价是多元的,是过程性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都留下了每一位参与的学生的成长脚印。通过微信平台,可以给每一个孩子新建一个文件夹,即个人微信成长袋,把微信平台中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都进行保存起来。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些点点滴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个性管理,发展个体
反思“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笔者认为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版本更新,平台功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目前平台仍存在语音不能添加文字等问题。同时教师也在尝试翻转课堂,因为“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不应是教师的,而应当是学生主导的,应培养个别精英学生来接班、管理和实践,让老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给孩子们一个成长的舞台,给予学有余力的孩子走向精英的机会。
2011版新课标指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高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小班化英语视听,不仅能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M].程工,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信息教研周刊[J].河南:中小学电脑报社,2012(15).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小学生;英语视听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为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提高小学生英语视听能力十分必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已成为随时随地无处不在、超过6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笔者初次接触微信,是与外教Roxy和Annabel一起摇一摇、发一段语音,分享好友圈的点点滴滴。目前,微信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交流、分享增进友情的纽带。
那么作为基于“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促进小学生的视听能力呢?
一、优化视听理念:兴趣中认识未知
快乐学习,主动发展──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努力实现四乐课堂,即教师的善教之乐,学生的爱学之乐,师生关系的和谐之乐,师生的共同发展之乐。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运用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喜欢学习,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英语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将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到大脑中,再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输出想法。那么不管是学习英语,还是学习其他学科,我们的孩子总是喜欢由生动形象的学习转换到科学理性的学习。视听既能体现生动形象这一特性,又是各种能力的基础。
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同时,英语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语言环境的外语。这要求我们尽量多地运用好视听环节,将其作为英语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进行模仿,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心智。
学英语,其关键障碍,不是“懂不懂”的障碍,而是“知不知道”的障碍。所以,笔者通过“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让孩子们了解未知的事物并产生兴趣,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来推送文字、图文、语音和视频等素材。
二、优化视听资源:创新思维中感受文化
1.精选资源,整体视听。
笔者认为在没有出版2011版英语新课标前,我们孩子学英语,通常先学单词,再把单词学习融入句式。四年级增加了听写词汇,部分学生因为听得少,听力理解差,做听力环节知道孤立的几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没有辨音能力本就听不出来,一些中等学生听出来了还要在大脑中进行中文翻译的反应时间,语言表达的意群等也都被割裂,没有整体理解。
语音拼读达人比赛,a的短音拼读练习不是为语音而语音,而是放在情景中来练习,做到音(语音拼读)、形(单词字形)、意(图片表意)、用(思维、运用词汇)四结合。孩子们通过微信把自己拼读的语音发到“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师生间的及时互动与评价,方便、快捷,对孩子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这样更有利于小班化英语视听能力的提升。
2.聚焦课堂,注重视听多观察
我们在视听中根据语气、语调、语速变化,还可以感知人物的内心,是很高兴?还是很生气?根据环境的声音,可以推测发生的场景是在哪里,是在森林?在水边?还是在学校?根据说话的声音,学生可以判断出来这里有哪些人物,在干什么,是John在踢足球,还是Sarah她们在开生日party等等。通过“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有预设地进行资源推送,孩子们随时随地通过家长的手机进行多次视听、模仿、比赛或预习,也为小班化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在小学英语课程目标中走得更深更远。
3.欢度节日,体验国外文化差异。
结合英语国家的重要节日和文化,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圣诞节,Christmas is coming!让孩子们交流关于已知的圣诞节,提前设计并布置教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圣诞节介绍,演一演Father Christmas,唱一唱jingle bell,与外教微信祝福。
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小班化的孩子们收获更多。同时这样的学习也是借鉴翻转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011版新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另外小学阶段还要学习接触300个左右的扩充词汇,课标中未规定具体词表,各地可根据所选用的教材和实际教学需要拟定。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如果老师的视野高于词汇这一层面,那么孩子的收获将不仅仅是词汇。如果老师的视野高于语言这一层面,那么学生的收获将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综合体验,最终走向快乐地自主地学习英语。
三、优化视听实践:丰富个人微信成长袋
目前小学英语每周只有三课时,这对于学生语音、语调、语感的培养是远远不足的。
1.微信小班,关注个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关注并参与“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的孩子,通常自身很喜欢英语。在微信小班中,教师更容易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发过来的每一个作品,教师都可以进行评价、反馈和表扬,真正地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微信小班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创造了基础,让老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差异,知道一个个孩子的优势在哪,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2.翻转评价,记录个体
多种资源和活动的推送,都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例如,利用视听资源,学生可以模仿语音和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西方节日氛围。利用图文消息,可以进行语音达人的争创评比,支持孩子们的语音作业上传,还能对学生的语音作品进行表扬和群发。通过微信平台的创设,正好可以弥补课堂英语学习的频率不足。学生的听读作业不再是空话,语音可实时发送,老师、家长、孩子可以相互交流。这样的评价是多元的,是过程性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都留下了每一位参与的学生的成长脚印。通过微信平台,可以给每一个孩子新建一个文件夹,即个人微信成长袋,把微信平台中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都进行保存起来。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些点点滴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个性管理,发展个体
反思“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笔者认为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版本更新,平台功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目前平台仍存在语音不能添加文字等问题。同时教师也在尝试翻转课堂,因为“丰小英语”微信公众平台不应是教师的,而应当是学生主导的,应培养个别精英学生来接班、管理和实践,让老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给孩子们一个成长的舞台,给予学有余力的孩子走向精英的机会。
2011版新课标指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习者从多角度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提高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小班化英语视听,不仅能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姆斯基.语言与心智研究新视野[M].程工,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信息教研周刊[J].河南:中小学电脑报社,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