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卢 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这对学生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它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发;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激发学生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等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针对小学生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引导学习方向
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设计学案,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我先出示钉子板上用毛线围成的长方形教具,问:“谁能很快算出它的周长?”学生答:“只要将毛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就可以了。”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块与教具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铁板。问:“现在又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就有了疑难,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于是,我就顺势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最终获取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五不”:(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3)凡是学生自己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教;(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二、有效提高合作效率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要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善于处理课中关系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不是否认竞争。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在班级内,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思维更清晰、鲜明。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小组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善表达,有的善归纳他人意见,有的善组织活动进程……彼此的互助,使之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互联互动,实现了课堂交往的开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一、巧妙引导学习方向
教师要善于“指路给学生走”。我们设计学案,就是要给学生应走的路,避免出现一些不当行为。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我先出示钉子板上用毛线围成的长方形教具,问:“谁能很快算出它的周长?”学生答:“只要将毛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就可以了。”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块与教具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铁板。问:“现在又怎样知道它的周长呢?”这时,学生就有了疑难,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到答案。于是,我就顺势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最终获取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五不”:(1)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2)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3)凡是学生自己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教;(4)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5)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
二、有效提高合作效率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要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善于处理课中关系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不是否认竞争。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在班级内,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思维更清晰、鲜明。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小组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善表达,有的善归纳他人意见,有的善组织活动进程……彼此的互助,使之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的互联互动,实现了课堂交往的开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