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作者】 李九金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主阵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中学历史教材中有鲜明而丰富的德育教育题材,启发和诱导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弭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
五、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弭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使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
五、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