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 杨 强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忧虑。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35%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轻微的心理障碍将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心理失调;严重的则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此,分析其成因及探讨其疏导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和心理危机。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表现为自傲、任性、冲动、偏激、自卑、抑郁、消极、焦虑、多疑、嫉妒、逆反、思维迟钝等,主要原因有:
1、社会的影响
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撞击,使得中学生难以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对多元文化作出合理而科学的选择,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中学生容易引起内心的焦虑、冲动等心理障碍,进而导致行为失控。
2、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的教育,使子女缺乏在环境适应、社会交往、自主能力、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等方面能力的训练,结果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不敢与其交流,使孩子有"压抑感"和"委曲感",使许多中学生出现人格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的倾向,从而产生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障碍。
3、学校教育不当
"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教育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视课内教学,忽视其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尖子生"、"后进生"的称谓,致使学业不良的后进生在校遭白眼,回家挨打骂;特别是一些教师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自卑、逆反、抑郁、消极的心理。
4、理想与现实自我的偏差
许多中学生自我期望值太高,理想往往与社会实际和自我实际脱节,这就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因为矛盾不能有效地解决,就产生自我否定,引发心理障碍。如有些过高愿望没有实现或难以实现,学生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自卑、消极、焦虑、抑郁、心神不定、思想迟钝等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失去理性离家出走,自寻短见等。
二、心理障碍的疏导
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关注的课题,我们应在对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做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疏导对策,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有以下几点:
1、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适当发展心理保健的职能机构,为患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康复服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确立积极文化、主体价值、优秀道德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为中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现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深浅不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板报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
3、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实现转轨后,素质教育要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既提高学生知、情、意等一般心理素质,又注重发展学生高层次的个性心理素质,如自信、自知、自尊、自律、自强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心理障碍建立起自我防御,自我疏导的心理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滋生。
4、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规范教育行为,避免心理损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的教育教学技巧,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要营造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氛围,有助于预防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
我们要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选择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疏导他们面对社会上多元文化的碰撞,价值取向的冲突,道德行为的失控而诱发的心理障碍。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控力,教育他们不能自卑自贱、无所追求,也不要妄自尊大、自傲清高。这样,有利于中学生化解心理矛盾,消除心理危机,保持心态健康,也有利于理想目标的实现。
6、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可开设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等;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可开展活动训练课,具体有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等活动方式。心理健康活动课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另外,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
7、建立心理咨询室和调节室
当今中学生的某些理想困惑和行为偏差本身就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单纯依靠学校德育常常难以奏效,必须借助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才能有效解决。
①引导学生合理渲泄不良情绪
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②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
青少年的自主能力较弱,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要善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让他们找到应对的策略。
③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习惯有关。如失眠,除心理原因外,更重要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因此,进行心理调节时要特别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有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忧虑,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学认为: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失调和心理危机。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多表现为自傲、任性、冲动、偏激、自卑、抑郁、消极、焦虑、多疑、嫉妒、逆反、思维迟钝等,主要原因有:
1、社会的影响
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撞击,使得中学生难以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对多元文化作出合理而科学的选择,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中学生容易引起内心的焦虑、冲动等心理障碍,进而导致行为失控。
2、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子女采取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的教育,使子女缺乏在环境适应、社会交往、自主能力、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等方面能力的训练,结果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不敢与其交流,使孩子有"压抑感"和"委曲感",使许多中学生出现人格障碍或社会适应不良的倾向,从而产生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障碍。
3、学校教育不当
"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教育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视课内教学,忽视其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尖子生"、"后进生"的称谓,致使学业不良的后进生在校遭白眼,回家挨打骂;特别是一些教师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产生自卑、逆反、抑郁、消极的心理。
4、理想与现实自我的偏差
许多中学生自我期望值太高,理想往往与社会实际和自我实际脱节,这就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因为矛盾不能有效地解决,就产生自我否定,引发心理障碍。如有些过高愿望没有实现或难以实现,学生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自卑、消极、焦虑、抑郁、心神不定、思想迟钝等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失去理性离家出走,自寻短见等。
二、心理障碍的疏导
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关注的课题,我们应在对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做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疏导对策,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有以下几点:
1、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适当发展心理保健的职能机构,为患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康复服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确立积极文化、主体价值、优秀道德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为中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提供社会规范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现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深浅不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板报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就会适得其反。
3、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实现转轨后,素质教育要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既提高学生知、情、意等一般心理素质,又注重发展学生高层次的个性心理素质,如自信、自知、自尊、自律、自强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心理障碍建立起自我防御,自我疏导的心理机制,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滋生。
4、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规范教育行为,避免心理损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健康的教育教学技巧,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要营造一种人格平等、心理平衡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氛围,有助于预防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
我们要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和选择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疏导他们面对社会上多元文化的碰撞,价值取向的冲突,道德行为的失控而诱发的心理障碍。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控力,教育他们不能自卑自贱、无所追求,也不要妄自尊大、自傲清高。这样,有利于中学生化解心理矛盾,消除心理危机,保持心态健康,也有利于理想目标的实现。
6、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可开设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等;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可开展活动训练课,具体有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等活动方式。心理健康活动课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另外,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
7、建立心理咨询室和调节室
当今中学生的某些理想困惑和行为偏差本身就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单纯依靠学校德育常常难以奏效,必须借助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才能有效解决。
①引导学生合理渲泄不良情绪
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②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
青少年的自主能力较弱,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要善于引导、鼓励,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让他们找到应对的策略。
③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习惯有关。如失眠,除心理原因外,更重要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导致。因此,进行心理调节时要特别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有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忧虑,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因此,对于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