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贫困山区学校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作者】 李晓玲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五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7—8年级的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同时,要求写作训练“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可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作为贫困山区学校虽然有一整套写作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为此,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周边学校的调查分析,现就贫困山区学校初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贫困山区学校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写作教学呈现盲目性。写作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我们的写作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写作题重复又重复,千人一腔,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没有一个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一个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具体表现为:(1)走马观花。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写作。例如: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学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以景物为描写对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为单项训练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为了配合阅读教学而置学生的写作现状而不顾,则劳而无功。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写什么丢什么,走马观花,过目即忘。(2)没有过渡。在写作训练之初教师便把全套本领、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学生根本未曾达到应有水平时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强化写作教学,以期学生一步登天,写出十全十美的写作来。例如:初一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写作教学应从基本功练起,即书写规范,标点、格式正确,完整地记叙一件事等。而我们的第一次写作课便将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第一次考场写作便将“生动形象”、“议论抒情”、“点题扣题”作为评分标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与日俱增,难怪有的学生哀叹:我上小学时好歹写一篇写作就能获奖,到中学我费半天劲也得不了高分。这种没有过渡的写作教学,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造成初一讲审题、立意选材,到了初二初三还是讲这一套,学生听烦了,老师讲腻了,而成效甚微。
  2.写作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教师本身因为对写作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写作,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写作。这种情况表现在写作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由于盲目无计划,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该上写作课了,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一个合适的写作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一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有真情实感。其结果,或老调重弹,或曲高和寡,学生望题生厌,望题生畏,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接下来的写作指导则是简单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发,疏而不通,越指导,学生的写作越僵化,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一点点灵气全磨灭了。再说批改:一是习惯于精批细 改,劳而无功,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一眼分数便罢。那是因为老师的评语从小学到中学全是一套话。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学生自己写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导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师独揽批改大权。讲评随便,无针对性,药到病不除,尽管学生写作写了不少,但写作水平提高却不快。
  3.写作教学脱离学生阅读生活实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写作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写作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熟悉多样的题材,写作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读与写分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读不能很好地为写服务,写作也无 法促进阅读。
  二、提高贫困山区学校初中写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对于上述现状,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写作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探究,主要谈谈以下解决对策。
  1.制定写作教学计划,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了,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作热情,避免学生写作的被动性。学生写作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写作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其次,评改写作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 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第三,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本人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下水文,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写作,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写作课上得 生动而又有实效。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下水文,既可以体会学生写作时的心态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又可以“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
  3.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避免写作教学的无效性。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写好写作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排比段的仿写等。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达到创新的目的。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一是不会关注社会,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我年级多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参观、采摘、各种文体竞赛等。学生参与了这些活动,有切身体会,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