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整合

【作者】 陈远芳 张桂芳

【机构】 兰州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与基础。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概念是陌生的、抽象的。正如波利亚所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方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但如果小学数学教育只是停留在直观具体形象,完全活动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围内,总归是趣味性有余,知识性不足,思想性不够。 
  关键词:概念 日常数学 学校数学 整合 核心素养
  一、为什么要整合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数学是大量的概念集合,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李邦河院士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所以说,努力提高概念教学水平是小学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追求。
  二、怎样整合
  1、抓关键词,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自主感悟。
  “日常数学”的学习,布赖恩将其称为“情景性学习”,即在一个熟悉而具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创设情景,要按照数学的知识结构,教材的教学结构,学生的心理结构三者的统一要求逐步展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2、联系实际,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鼓励自我探究。
  年幼儿童很早就对数学产生兴趣,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他们对数字、模式、形状、数量、数据、大小等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复杂的数学观念,这样儿童在学前就已经学到了许多数学概念,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建立新知识的模式已形成。所有年龄的学生都有相当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便是他们的“日常数学”。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所具备的“日常数学”各不相同;同一年龄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也不尽相同。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认识长方体,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从家里拿一个土豆到学校,课堂里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将土豆用刀切成长方体,然后利用切好的土豆感知“面”、“棱”;自从到了“独生子女”时代,这种良好的切菜技艺在学生中早已不在,而可以作为模型的长方体纸盒随处可见。毋庸置疑,现成的纸盒比自制的土豆更像“长方体”,用规范的长方体感知到的“面”“棱”更真切;一些同学在细心观察之后,收获比教材中列举的还多:他们不仅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相互平行的4条边长度相等,还发现了“从长方体的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互相垂直”,等等。
  3、发现规律,抽象内化概念,激发大胆创新。
  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手段。概念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应该把着眼点由原来的现实情境转移到数学的内在的数量关系,要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概念的具体特点,精心组织感知活动,为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抽象要适时,学生由直观感知所获得的对于概念的认识是粗略的、肤浅的,而且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需要及时唤起他们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使学生逐步摆脱对于具体感知材料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  
  三、整合的意义
  “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整合是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出发,用教育的眼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后续发展为原则的教育教学方式。“日常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日常学习,因而它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单纯的数学学科,而是丰富多彩的,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多个领域。所以,“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整合,可能是同一学科相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整合,或者是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层面的整合。无论哪种整合,最终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发展了思维,不仅使概念学习更加精彩有效,而且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到原有概念的结构中,从而找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思维模式,刚开始也许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积月累,同学们便有了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自觉。每次遇到新问题,同学们不会再等待,而是先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思考,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一旦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寻求合作或帮助。渐渐地,遇到事情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消极对待等负面情绪不见了,积极主动、乐观自信滋长了,会综合分析、追本溯源了,敢展开联想、用心实践、尝试创新了……久而久之,“根据已知探索未知”便成了学生的一种思想和习惯。不知不觉,这种思想和习惯,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其它方面,渗透到其它学科,渗透的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新问题。这些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核心素养吗?
  参考文献:
  1.王丽星.我这样整合数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