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 黄忠勇
【机构】 百色市城西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一、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能够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快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会通过数学角度去观测、审视生活,用数学思维去面对周围的种种现象。在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之后,小学生还会体验到成就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不会列式计算,证明他们还不能合乎逻辑地思维,还缺乏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本人将结合这几年教学,谈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感知较为粗糙,审题时容易出现心理轻视,粗心大意从而出错。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很多时候审题不仔细,只是囫囵吞枣,一晃而过,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题中关键词。读题要慢,要多读!在读题时用笔圈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你抓住关键词,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如六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题目中都会有一些关键词:“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周”(说明算上面和前后左右四个面)。“这五根立柱的占地面积”(占地的是底面一个面的面积)。这个冰箱的空间有多大?(空间指体积)一个无盖的金鱼缸(无盖就是指上面没有面)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多思考就会明白是算体积还是表面积,是算几个面的面积。
(三)注重数和数的运算意义教学,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
新教材有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数和数的运算教学,还是放在极其重要位置,因为数和数的运算意义是解决问题的最基础知识。如在教学乘法认识时,教师用不同事物来举例,验证乘法的规律,对今后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乘法问题就容易多了。以前许多教师认为应用题教学难,我想跟轻视了数与数的运算意义有一定关系。
现在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事实、数量关系掌握得很不熟悉,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搜寻有用的知识,并依据已有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四)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再加上直观的图形看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被削弱了。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图形,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法,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孩子读懂题意理解题意。
学生在学了长方形周长之后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一条长边靠院墙,其余三边围上竹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初次碰到这道题目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常常对“靠院墙”“三边围上竹篱笆”不理解,以至于无法解题,这时我经常会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只有读懂题意,学生才有信心解题。很多时候,我刚一引导同学们把意图画出来,很多不会的同学就恍然大悟,根本就无需老师再多作解释,可见画图的魅力可大了。
(五)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借助多媒体,把应用题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借助多媒体演示。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极感兴趣,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帮教师解决了教学中比较棘手的讲解过程,可谓是事半功倍。又比如教第一册“解决问题”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是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用我老师去多费唇舌。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一、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经途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能够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快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学会通过数学角度去观测、审视生活,用数学思维去面对周围的种种现象。在独立解决数学问题之后,小学生还会体验到成就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学生在解答方面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不会分析应用题或根本没有分析而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计算碰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触类旁通和灵活运用。学生不会分析应用题,不会列式计算,证明他们还不能合乎逻辑地思维,还缺乏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本人将结合这几年教学,谈谈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小学生的感知较为粗糙,审题时容易出现心理轻视,粗心大意从而出错。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很多时候审题不仔细,只是囫囵吞枣,一晃而过,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正确地审题无疑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题中关键词。读题要慢,要多读!在读题时用笔圈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题目你抓住关键词,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如六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题目中都会有一些关键词:“粉刷教室的顶面和四周”(说明算上面和前后左右四个面)。“这五根立柱的占地面积”(占地的是底面一个面的面积)。这个冰箱的空间有多大?(空间指体积)一个无盖的金鱼缸(无盖就是指上面没有面)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多思考就会明白是算体积还是表面积,是算几个面的面积。
(三)注重数和数的运算意义教学,熟悉基本的数量关系。
新教材有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数和数的运算教学,还是放在极其重要位置,因为数和数的运算意义是解决问题的最基础知识。如在教学乘法认识时,教师用不同事物来举例,验证乘法的规律,对今后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乘法问题就容易多了。以前许多教师认为应用题教学难,我想跟轻视了数与数的运算意义有一定关系。
现在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事实、数量关系掌握得很不熟悉,而这方面知识的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认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以及一些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等”要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够边读题边在头脑中搜寻有用的知识,并依据已有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最大化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点,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四)利用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再加上直观的图形看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被削弱了。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图形,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法,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孩子读懂题意理解题意。
学生在学了长方形周长之后常会碰到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菜地,一条长边靠院墙,其余三边围上竹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初次碰到这道题目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常常对“靠院墙”“三边围上竹篱笆”不理解,以至于无法解题,这时我经常会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只有读懂题意,学生才有信心解题。很多时候,我刚一引导同学们把意图画出来,很多不会的同学就恍然大悟,根本就无需老师再多作解释,可见画图的魅力可大了。
(五)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借助多媒体,把应用题生动化、形象化,为学生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借助多媒体演示。这样既直观又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极感兴趣,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帮教师解决了教学中比较棘手的讲解过程,可谓是事半功倍。又比如教第一册“解决问题”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是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用我老师去多费唇舌。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